成吉思汗陵形成史略和管理变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吉思汗陵形成史略和管理变迁

成吉思汗陵形成史略和管理变迁   1227年,蒙古民族的开创者成吉思汗逝世。按照习俗成吉思汗逝世后实施了秘葬,“因不能请出金身”大蒙古国的继任者建立白色宫帐祭祀他的英灵。忽必烈时期,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他在建立元朝后将祖父的祭奠形式和规模扩大;并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钦定成吉思汗“四时大典”,册封专门管理祭祀事务的官员,编写祭文、祭词、祭歌,使祭祀仪式日趋规范,最终形成了“成吉思汗祭典”。历经近八百年的历史风云,这种祭祀仪式在蒙古高原上发展、演变、延续,游动式的毡帐也最终衍变为今天屹立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历史伟人成吉思汗的象征,是祭祀他英灵的圣神之地;它由成吉思汗八白宫发展而来。   成吉思汗祭祀――蒙古民族最高的祭祀形式,也是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是成吉思汗陵核心价值的表现形式,也是成吉思汗陵存续至今的原因所在。因此,讲述成吉思汗陵的历史演进,文章首先从成吉思汗祭祀谈起。   成吉思汗祭祀的文化基础   成吉思汗时期萨满教是蒙古族人普遍信仰的宗教,成吉思汗笃信萨满教。成吉思汗祭祀所贯穿的是“灵魂”崇拜的观念,这与萨满教信仰一系列表现形式和符号内涵所契合,所以可以说原始的萨满文化是成吉思汗祭祀的文化基础。   萨满教属于自发宗教,是东北亚通古斯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其信仰认为万物有灵、人死之后灵魂不灭,其核心内容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   成吉思汗逝世,其灵魂被全体蒙古族奉为“总神祗”供奉,这与中原汉地帝王“陵墓”祭奠有着根本区别。“成吉思汗陵”是成吉思汗“灵魂”祭祀地,历经八个世纪,只要灵魂象征物存在,人们就可以施祭、行祭,这是成吉思汗祭祀延续至今的最根本缘由。   成吉思汗陵的历史与变迁   大蒙古国时期建立成吉思汗灵宫   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战役中去世;由于当时西夏还没有攻下,所以决定秘不发丧。在奉柩归葬途中,以免走漏风声,护柩士兵见人就杀。成吉思汗被秘葬,埋葬地点鲜为人知。按萨满教传统习俗,在成吉思汗谢世时他的两个儿子窝阔台和拖雷及其他将领将一绺白骆驼头顶上的绒毛放在成吉思汗嘴上,留下他神灵,与他的画像和部分遗物一同供奉在宫帐内,成为成吉思汗灵宫;这是成吉思汗陵的最初的形态。   1229年,遵照成吉思汗遗嘱,窝阔台即大汗位。据拉施特《史集》记载:窝阔台即位后第一道令便是按习俗为成吉思汗的英灵散发食物三天,并举行仪式祭祀成吉思汗的灵魂。从此,成吉思汗祭祀具有了政治意义,每位蒙古族的可汗即位时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都要举行成吉思汗祭祀仪式,这也是萨满教文化的延续。   窝阔台可汗之后,在贵由可汗(1206―1248年)、蒙哥可汗(1208―1259年)时期,同样继续着成吉思汗的祭祀。   元朝时期创立成吉思汗八白宫   1260年(中统元年),忽必烈即汗位建立元朝。当时,忽必烈是以武力打败阿里不哥之后以蒙古传统的政治制度“忽里勒台”的形式当选为大汗。之后,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急需运用一些蒙古本土的政治资源。成吉思汗祭祀正是这样一种政治资源,它使汗位继承者显得正统,并使其合法地履行汗权。因此,忽必烈将其祖父的祭祀形式和规模扩大,他于1264年(至元元年)在元上都建立成吉思汗“失剌斡耳朵”,1266年(至元三年)由于受汉族儒家和佛教文化影响忽必烈在元大都建太庙“八室”,并钦定太庙八室四季祭祀制度,祭奉祖宗;从此,成吉思汗白宫也就被称为“乃蛮查干斡耳朵”,即“八白宫”;成吉思汗祭祀也形成了一整套祭奠仪式。   北元时期(明朝)八白宫辗转各地   1368年(明洪武元年)明军进攻大都,元顺帝北逃,在大都的成吉思汗奉祀之神迁往上都。至此中原大地进入明朝统治时期,元汗廷北退史称北元。   1370年,北元汗廷从上都退至漠北的哈剌和林,在上都的成吉思汗奉祀之神迁往漠北。   1380年,明军占领、毁坏哈剌和林,在此处的祭灵白宫迁至哈剌和林以北的鄂尔浑一带。明军退兵后成吉思汗白宫等又迁回哈剌和林。据《史集》记载,十五世纪初,额勒锥特穆尔可汗派弟嘎玛拉去成吉思汗白宫所在的哈刺和林,那里有九个斡耳朵。   北元蒙古可汗从哈剌和林撤退后,率蒙古军队与明军征战三十年。在此期间,在漠北的成吉思汗白宫无固定地点,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也销声匿迹了。直到1410年,才终于有了成吉思汗白宫的文献记载。   随着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的部落逐渐扩大,到十五世纪初,成为在蒙古诸部之中具有一定影响的群体,被称为“鄂尔多斯部”。鄂尔多斯部族于1460年(明天顺年问)开始进入宝日陶亥,1465年和1496年大量入?v宝日陶亥地区,成吉思汗漠北的奉祀之神和四大斡耳朵也随之逐渐迁至该地区,形成诸多白色宫帐。从而,宝日陶亥地区也被称之为“鄂尔多斯”。   鄂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