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海洋生态环境和保护对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沧州海洋生态环境和保护对策

沧州海洋生态环境和保护对策   摘 要:海洋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古往今来,人们对海洋充满了向往。然而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的过程中,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日趋严重,导致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针对沧州海洋环境的现状,分析造成海洋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保护对策及建议,不断改善沧州海洋生态环境。   关键词:沧州;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 沧州市海洋环境现状   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海岸带处于渤海湾的湾顶,背靠河北省中部平原,北起歧口河与天津市接壤,南至大口河与山东省相毗邻,位于东经117°20′-118°20′,北纬38°08′-38°40′之间,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河北省确定的“两环”(环京津、环渤海)开放一线地区和沿海经济隆起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大规模、高强度地开发利用海洋,给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加之海洋自然灾害的影响,海洋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将日益严峻。   1.1 海域水质现状   沧州市管辖海域面积955.60 km2,海岸线长92.5 km2。2013年,全市未达到清洁海域面积约956 km2,近岸海域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与2012年度比较,污染物含量有所下降。沧州市近岸海域无机氮含量在8月份污染程度最为严重,10月份次之,5月份最轻。歧口附近海域、黄骅港附近海域无机氮平均含量较高,分别为0.547 mg/L和0.516 mg/L,超出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0.5 mg/L);南排河附近海域无机氮含量平均值为0.408 mg,超出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0.4 mg/L),属中度污染海域[1]。   1.2 海洋生物现状   沧州海域是海洋生物的产卵场和生长区,种类相对丰富,共有500余种,可分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5个类型,是渤海鱼、虾、贝类等海洋生物的产卵、索饵和育肥场,在河北省渔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2.1 浮游生物 沧州市海域浮游植物以硅藻占绝对优势,并有甲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等百余种;浮游动物以桡足类占优势,约60种。   1.2.2 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共有11个门类200余种,平均生物量是21.32 g/m2,主要种类为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腕足动物和节肢动物。文蛤、青蛤、光滑蓝蛤和彩虹明樱蛤等是具有经济价值的蛤类,适宜作为对虾养殖饵料或食用。   1.2.3 游泳生物 共有游泳生物30种,其中,鱼类生物19种,优势种有青鳞鱼、斑?、赤鼻棱?、黄鲫、小黄鱼和小带鱼,重要种有蓝点鲅和银鲳,常见种有矛尾刺?y虎鱼;无脊椎动物共11种,优势种有中国毛虾、三疣梭子蟹、日本枪乌贼,重要种有南美白对虾、脊尾白虾、口虾蛄、日本?y、短蛸和长蛸,常见种有中国对虾和葛氏长臂虾。   1.2.4 潮间带生物 沧州市海域潮间带生物共有41种。其中,软体动物19种(单壳类12种、双壳类7种)、甲壳类9种、鱼类5种、多毛类3种、棘皮动物1种、其他类3种;优势种为光滑兰蛤、光滑狭口螺、日本大眼蟹、纵肋织纹螺、红带织纹螺,绒毛近方蟹。主要种为6种:中间拟滨螺,毛蚶、彩虹明樱蛤、小刀蛏、普氏吻?y虎鱼、裸项吻?y虎鱼;春、夏两季平均生物数量为37.26 g/m2和1 858.84个/m2,其中,软体动物最高,为该区的优势类群。   1.3 主要海洋灾害   沧州海域海洋灾害主要有风暴潮、海冰、海岸侵蚀、赤潮等。由于本区地理位置因素和海域富营养化日趋严重,风暴潮、赤潮发生频率增多,已成为影响沧州海区生态环境的重大自然灾害。   1.3.1 风暴潮 沧州市沿海为温带风暴潮多发地区,因受向风岸段影响,容易发生风暴积水。沧州沿海有记载的风暴潮灾害近30次,见表1。   最高潮位达到5.14 m,最大增水1.64 m,致使南疏港路东段堤坝受到破坏,受损长度达15 m;三千吨码头北侧在建工程工房及电机被淹;国华沧东电厂风力发电进场公路北段被冲毁;三千吨码头三只游艇沉没;损坏多处养殖围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7 000万元。   1.3.2 赤潮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增殖)或聚集而引起的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2]。近些年来,沧州市海域赤潮现象时有发生,影响最大的当属1989年8月-10月间发生在黄骅附近海域的大面积赤潮,使对虾养殖遭受了灭顶之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   2 造成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原因   2.1 陆源排污河流污染   沧州市位于九河下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本海域除接纳本市运东地区工农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外,同时还接纳来自省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