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农村庙会书调查和思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北农村庙会书调查和思考

陕北农村庙会书调查和思考   [内容摘要]庙会书是陕北说书的主体形态之一。作为民俗宗教活动的组成部分。庙会书具有相对固定的仪式行为和说唱程序,赋予说唱浓郁的宗教气息。是人们敬神、愉神、祈求护佑的一种行为方式,从中折射出陕北农村村民的民俗信仰和文化心理。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剧,陕北农村庙会书现状不容乐观。如何培育、保护更为健康的艺术生存环境,应成为陕北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陕北农村;庙会书;调查;思考。   [作者简介]孙鸿亮,文学博士,延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陕北民歌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陕北民俗宗教与民间文艺研究。      陕北说书是流行于陕西北部榆林、延安等地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据清?康熙年间修《榆林府志》记载:“刘第说传奇……可听。闻江南有柳敬亭者,以此伎邀游王公间,刘第即不能及其万一,而韶音飞畅,殊有风情,无佛称尊,不及江南之敬亭乎?”这是迄今所见有关陕北说书最早的书证,可知明末清初陕北说书艺术已相当成熟。20世纪30-40年代,以韩起祥、张俊功为代表的新一代说书艺人对陕北说书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造,使其获得了突破性发展,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7年5月,陕北说书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按演出场所和目的,陕北说书可分为口愿书、庙会书、舞台书。相对于舞台书的后起。口愿书和庙会书代表了陕北说书的传统形式和主体形态。尤其是迄今仍遍布陕北农村的庙会书,不仅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仪式行为。而且通过与民俗宗教活动的融合,赋予说唱浓郁的宗教气息和民俗文化特色。为了了解陕北庙会书的特点和现状。2007年4月中旬至6月下旬(农历3-4月)。笔者跟踪两个说书艺人团体。对其在安塞县农村庙会说书情况进行调查,先后走访了14个村庄,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方式。主要调查了陕北农村庙会活动情况、庙会书的仪式和说唱程序以及庙会书的现状。         一、庙会和会书      庙会书简称“会书”,与“家书”(口愿书)相对应,演出场所广布陕北乡村的大小庙会。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北接大漠,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加之长期胡汉杂居,自古民间各种宗教活动十分兴盛。《榆林府志》称:“九塞岩险第一,绵亘千里,延绥五路之襟喉,三秦之要区,孤悬绝漠,控制诸边,古今之雄镇也。”宋代由于政治中心南移,延安、榆林两地成为边防重镇,一代名臣范仲淹就曾屯兵驻防于此。兵家必争之地和多民族文化的汇聚交融。使陕北在历史长河的流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貌。巫风盛行。民间神灵信仰多元化;战争频繁,将士出征祈祷神灵庇佑;民生多艰,广大百姓求吉攮灾,城乡建寺修庙之风大行其道。明清以来。随着商业和手工业日渐兴旺,求神显灵、盼望财运亨通的心理又促使人们对行业祖师顶礼膜拜。清?康熙年修《延绥镇志》卷二记:“城隍庙,在榆林卫街,镇城各营、堡俱有。”民国初期,仅榆林城内东山就有庵观寺庙51处,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寺院群南连香云寺、圆觉寺,北接戴兴寺、共济寺,俗称“四寺夹一庙,云天出红霞”,为榆林八景之一。城镇之外,农村地区诸如龙王庙、观音庙、娘娘庙、关帝庙等各种小型寺庙的分布更加广泛。   出于宗教目的修建的寺庙,除接受人们的膜拜之外,每年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都-要举行庙会。庙会不仅是宗教仪式活动的场所,也为民众文化娱乐提供了空间。庙会活动期间,说书、唱道情、小型戏剧等民间艺术形式纷纷登场,周围十数里内,村民呼亲唤友,蜂拥而至,庙会宛然成为乡村的节日盛典。此种风俗在解放后一段时间随着寺庙的被毁而渐渐消失。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各地重修、新修寺庙之风盛行,庙会活动悄然复兴。与传统庙会相比,庙会娱乐功能进一步加强,庙会期间商贾云集。贸易频繁,增添了商品集散性质。   陕北庙会书受气候及庙会活动时间影响,有旺季和淡季之分。每年农历3月10月为旺季。10月之后,天气变冷,庙会活动减少,“会书”遂让位于“家书”,转入淡季。下表是笔者对安塞县农村庙会活动情况(2008年农历3月_4月)的统计,从中可见陕北农村庙会活动之一斑。   庙会演出由会长(通常为村中有威望-的长者)代表村民出资邀请艺人团体前来设坛公演,会长主持整个仪式活动,并负责与艺人协商演出内容和时间。演出的费用主要来自村民的布施,每场从30元200元不等,这主要取决于艺人团体的人数、演出内容和双方的提前约定。上述安塞农村庙会中,仙人桥村仅请一名艺人坐场说书。演出内容单一,费用较低,每场为30元;尧沟和云台山村所请艺人团体均为5人,集体组合说书,每场80元;其余村落因演出内容包括唱道情、唱戏等,所需艺人团体人数从5到11人不等,因此费用也较高。庙会活动通常持续3-5天,除仪式活动外,每天上下午各演出1场。由于受电视等主流媒体的冲击,年轻一代村民艺术情趣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