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浅阅读现象扫描和思考
现代浅阅读现象扫描和思考
阅读文本少有思想文化内蕴,阅读时不需进行深度思考,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得一种精神的熏陶,这种阅读行为即为“浅阅读”。伴随着现代消费社会的来临,我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事实:传统阅读在当下消费文化语境中的逐渐缺失。图片阅读、时尚阅读、名著缩读、网络阅读成为时代阅读风尚。这种阅读风尚追求的是信息的快速攫取和视觉感官的刺激,它不需要认知心理的深度介入,体现的只是现代阅读的快意和娱乐,这就是当下的浅阅读。浅阅读正在消解着传统阅读的神圣和深度,对于当前中学生的价值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现代浅阅读现象的扫描
从近十年的一些阅读热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具有“浅阅读”倾向的阅读现象。
1青春文学
从2000年韩寒的《三重门》出版开始,韩寒、春树、郭敬明、胡坚、张悦然等被称为“80后”的写手陆续登场。“80后”写手的作品在市场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之后的几年间,文学市场持续着“80后”作品的热销盛况,他们的青春文学受到了大批年轻读者的极力追捧,风靡一时。春树的《北京娃娃》、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销量则以百万计。
青春文学的主要读者群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独一代”。“独一代”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成果,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独一代”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吃过什么苦头,在成长初期也没有与同龄人打交道的机会,养成了敏感、脆弱的内心。于是,他们极易陷入偏执的情感,动不动就沉溺于绝望或愤世嫉俗。比起名著的晦涩深奥,无论是韩寒对教育制度的抨击,还是郭敬明对于成长的疼痛的描绘,乃至是春树的另类张扬自我的姿态都会更让这一代人感到对胃口,觉得还是同龄作家诉出了自己的心声。
然而,“80后”这些年轻的作家,由于自身年龄小、阅历浅,他们不可能有多少刻骨铭心的生存经验,所以他们所写的作品都无法逃离自己的生活圈子。综观“80后”作家的作品,无外乎恋爱、叛逆、校园这几个永恒的主题,他们的文学一直沉浸在个人琐碎生活的述说里,热衷于描写与现实的疏离和破碎的梦境,描写成长的困惑和不知所措,他们凭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尝试用文字自然地表达自己,而不是有意识地追求文学。因此,“80后”的作品在评论界普遍被认为缺少历史厚重感和人性的深度。
所以,在青春文学里除去华丽的辞藻和超验的想象,很难在这些作品中找到深层的含义。这些作品为人们所带来的仅仅只是阅读的快感。徐妍评论道:“它们所能够提供的只是一种娱乐化的消费。”数以十万、百万甚至千万的年轻读者追随着青春文学的阅读快感,他们很少再去思考文学的深层意义,而仅仅只是满足于从中得到的娱乐和感性的认知。
2电视图书
最火爆的电视图书当属2006年易中天的《品三国》和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2006年7月22日,易中天《品三国》(上)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首发日当天,仅北京图书大厦便售出3500本。上市9天,首印55万册已基本订完,又加印10万册,创造了我国图书出版发行上的新记录。同样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于丹所写的《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首印60万册告罄,目前发货已达80万册。2006年11月26日该书在中关村图书大厦首发签售时,一天签售量达12000册,创下单店单本图书销售的新记录。此外,《于丹心得》、《王立群读〈史记〉》、《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正说清朝十二帝》等电视图书也纷纷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对读者来说,同样是读《论语》,是读于丹、南怀瑾还是李零、杨伯峻,或者再久远一些从朱熹开始,在强大的媒介推动和宣传势头下,选择于丹无疑是最方便、最省力的,也显得自己跟得上时髦的步伐。当然,读了于丹的《于丹心得》而对《论语》产生兴趣,进而去搜寻《论语》的原貌,找到杨伯峻、朱熹的著作去研读,是不错的进行深度阅读的路径。可问题是好多读者的阅读只有第一步,没有第二步,从于丹开始,同样在于丹的“心得”上画上一个句号,甚至连《论语》的原貌都没读出来就结束了。《于丹心得》这本书随便读几行,意思又容易理解,出去应酬各种场合、随便谈谈,既应景又时髦。可见,目前的读者最愿意接受的就是这种文化娱乐化的传播方式。这样的阅读与心灵几乎不发生关系,更不会成为深入阅读的导引,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浅阅读。
事实上,《品三国》和《于丹〈论语〉心得》在学术研究层面上还是有很多值得商榷与质疑之处的。但是读者自己不去深入理解和思考,名人说什么,读者就信什么,形成读书不求甚解的风气,结果也只能是“昏昏愚众皆自以为已经昭昭”。
3网络阅读
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与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下降相反,近年来国民网上阅读率正迅速增长。从1999年的37%,上升到2003年的183%,再上升到2005年的27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