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褐根病菌分子检测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褐根病菌分子检测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摘要:褐根病是由有害木层孔菌引起的林木和多年生果树的重要根部病害。通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褐根病菌的单克隆抗体检测法等4种分子检测技术和生防放线菌等4种生物防治的研究,指出由于分子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可用于早期诊断褐根病菌;同时也表明用生物防治替代传统的化学防治进行褐根病菌防治,并使生物制剂有效推广运用,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和控制该病害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褐根病菌;分子检测;生物防治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6-0000-00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 Brown root rot disease, caused by Phellinus noxiu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sease of forest and perennial fruit tre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4 kinds of molecular detections such as monoclonal antibody detection and 4 kinds of biological control such as actinomyces of brown root rot disease. It points out that molecular detection will be feasibly early diagnostic tool for brown root rot disease due to its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And it shows that it will be focus of biological control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chemical methods to control brown root rot disease and major measures of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control preparation effectivel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Phellinus noxius; Molecular detection; Biological control
褐根病是由有害木层孔菌Phellinus noxius (Corner) Cunningham引起经济作物、果树、古树名木和园林绿化植物等毁灭性破坏的土传病害。染病树木因根部腐朽造成生长衰弱、树叶变黄、枯萎脱落,树木的根部表皮呈红褐色,受害面积逐渐增大,然后木质变白、疏松软化,具蜂窝状褐色纹线,粘有土壤和褐色菌丝体,使树皮变得粗糙[1-2]。从黄化到枯死通常只需一至三个月,大些的植株或根系较深广的植株从发病到死亡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该病最早于1928年由泽田兼吉在台湾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龙眼Dimocarpus longan、月橘Murraya paniculata等树木的根部发现,当时被鉴定为橡胶层孔菌Fomes lamaensis,直到1965年Cunningham才将其归类为有害木层孔菌[2]。褐根病菌主要分布在亚洲、澳洲、美国和非洲等热带及亚热带地区[3]。目前,褐根病菌是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澳门、日本、澳洲和马来西亚等地区木本植物根部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有“林木杀手”或“树癌”之称[4]。
有害木层孔菌属于担子菌门,层菌纲,非褶菌目,锈革孔菌科,木层孔菌属,生长最适温度30℃,8℃以下不生长。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迅速,菌落初期白色至草黄色,后变成湖泊褐色至暗褐色,产生特征性不规则暗褐色纹线或凹陷,形成节孢子和毛状菌丝。在自然条件下极少形成担子果[2]。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可为害超过59科200种植物,它是中国大陆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5],因此加强进出境检验检疫措施,防止病害进一步扩散蔓延的意义重大。目前主要采取砍除病?洹⒕蚬底瓒喜≡?传播、熏蒸处理病土和种植无病苗木等防控措施,但是尚未有一种理想的防治药剂和防治方法能有效地控制树木褐根病的发生[4]。另外,虽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化学药剂能有效地抑制这种病菌[6],但化学药剂往往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的健康,因此开发环境友好型和防效高的药剂在城市园林树木保护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生物防治方法因其低毒、无污染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并极大丰富了褐根病的防治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褐根病菌的分子检测技术和生物防治的研究,以期为后续开展褐根病的检测和生物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