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明清浙西海塘和沿海区域开发
试论明清浙西海塘和沿海区域开发
内容提要 江浙海塘是中国古代三大公共工程之一,被誉为“海上长城”。江浙海塘又以浙西海塘为重中之重。明清浙西海塘修筑不仅是历史治海的顶峰,更是这一时期江南、太湖流域水利的重心和力作。海塘的修筑对王朝国家和江南的进一步开发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ス丶?词 明清 浙西海塘 沿海区域 开发
?プ髡叻礁O?,中共嘉兴市委党校副教授;单惠芳,中共嘉兴市委党校讲师。(嘉兴 314000)
一、研究缘起
?ヒ哉阄骱L廖?主的江浙海塘是中国古代三大公共工程之一,被誉为“海上长城”。浙西海塘是相对于浙东海塘、江南海塘而言,特指自杭州城外乌龙庙至江南金山周家泾,海塘工程(塘工)长137公里。浙西海塘又可分为杭海段(杭州至海宁)和盐平段(海盐至平湖)。清代,杭海段从乌龙庙至老盐仓称西塘;自老盐仓至尖山称东塘。宋代改道为路,两浙路以钱塘江为界,分两浙西路、两浙东路。作为自然地理的浙西泛指太湖流域。至明清,自然地理的浙西,范围收缩至太湖南岸的杭嘉湖三府。这是浙西海塘之名的由来。
?パ芯空阄骱L敛唤鍪且蛭?其在江南三塘中地位最重要、形势最严峻,更是因为关系到学术界对浙西、江南水利的总体评价问题。就学术传统而言,海内外史学界论述浙西水利时有重塘浦河渠、轻海塘的传统,对在整个太湖流域水利形势中起重要作用的海塘建设避而不谈。这种传统也具有历史渊源。从宋代郏??、单锷等的《三吴水利录》到明代姚文灏的《浙西水利书》,再到清代王凤生的《浙西水利备考》,凡言浙西水利均注重内河河道的治理。当代一些学者认为明代后期随着商品化和都市化加快,政府实行“照田派役”政策,不在地主(工商地主)与乡民在水利方面实行“业食佃力”,各司其职。而由于传统行政体制的局限,基层乡里自治组织缺乏力量进行有效的地方水利整治,结果是明清江南水利环境不断恶化。
?バ矶嗦壑?没有把历史上江南的水利行动理解为治河与治海两个方面,对于关系江南安危及王朝财赋来源的江浙海塘,并没有涉及。由此,对江南水利的整体评价也难以全面和客观。究其原因,可能是为了服务其论著的理论框架,或强调江南不同于华北国家大规模介入治河的理论分析模式,或强调士绅在区域水利社会中的积极表现。
?プ院禾埔越?,江南的水利行动历来包括内河整治和海塘修筑。在正史中,塘工向来在“河渠志”或“直省水利志”中有记载。江南河海相连,治河和治海虽有时轻重不一,但一直是水利行动的两个方面。修筑海塘不仅符合海塘所在府县的利益,也符合江南区域的共同利益,更符合王朝政府对税赋的要求。因为唐宋以降,太湖流域经济地位日益上升,成为政府的财赋渊薮。诚如《元史》所言:“江浙财赋,居天下十七”。①
?パ?术界观点之所以如此歧出,除了理论模式外,还涉及到对自然灾害与环境的评价问题。其实,以自然灾害频率和危害程度作为衡量区域水利行动成效是一件较为复杂的事。因为两宋以后,江南得到大规模开发,人口日趋稠密,而灾害总是与人口相联系的。以嘉兴府为例,太平兴国五年(980)嘉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人,②而到道光中叶,则上升为900余人。实际上,正如日本斯波义信所言,两浙的内河河渠体系在唐宋已基本构筑完成。清代“浙西水利,在浙东则有海塘,在浙西则有海塘而外又有?靖邸薄"壅饫?,明确把海塘修筑与从太湖上游治水作为清代治理太湖流域水利的重点。
?ケ疚耐ü?比较唐宋元和明清浙西海塘建设的形势与情况,揭示明清在浙西海塘建设上的重大举措及其对沿海区域开发所起的作用。
二、唐宋元时期浙西海塘基本情况
??1.岸线内坍,灾情日重
?プ允非吧缁岬娜?新世晚期至唐宋元时期,浙西杭州湾一带,自然地理变化极大。大致情况是,杭州湾、钱塘江口海潮汹涌,岸线日益内坍。据史料记载,自晋代至明代,从澉浦至金山柘林一带,代代有岸线内陷情况。宋代之前,海盐县城外围有捍海塘18条,36沙岸,自县去海95里有望海镇及宁海镇,至宋末已全部沦入大海。县城马嗥城距海岸不足三百步。宋代,盐官原“去海三十余里,旧无海患。县以盐灶颇盛,课利易登。”但由于南宋以后,钱塘江入海几易其道,海患日益严峻。嘉定十二年(1219),朝廷命浙西提举刘??负责海患一事,刘??上奏说:“水失故道,早晚两潮,奔冲向北,遂致县南四十余里尽沦为海。今东西两段,并已沦毁”。面对陆地沦毁和咸潮泛溢两大灾害,他认为陆地沦毁,“固无力可施”,“宜筑土塘以防咸潮”。④元代大德三年(1299),盐官海岸崩坏。朝廷委礼部郎中游中顺与江浙地方官治海,由于“虚沙复涨,难于施力”,使县城直面大海,治海任务日重。因“海岸崩摧重事也”,工部认为治海之事“宜移文江浙行省,督催庸田使司、盐运司及有司,以丁夫修治,毋致侵犯城廓,贻害居民。”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