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构建.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构建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构建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诠释 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的衍生物,它的科学内涵的界定必须建立在对低碳经济的理解之上。英国早在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就提到,低碳经济主要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通过更少的资源消耗、更少的环境污染和更少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实现经济增长。将低碳经济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低碳城市的发展。气候组织给低碳城市的定义是在城市内推行低碳经济,实现城市的低碳排放,甚至是零碳排放。笔者认为构建低碳城市可将以下5个方面作为基本维度:政策法规的科学化,实现低碳政策制度;城市布局的合理化,实现低碳生活环境;城市居民的高素质化,实现低碳行为;城市产业的科学化,实现低碳产业构建体系;能源利用的高效化,实现低碳能源结构。 二、低碳城市的价值解析 (一)低碳城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是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工业发展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对于城市环境是极大的挑战。构建低碳城市,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的环境问题,服务于城市居民,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终促进城市的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城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精神 低碳城市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城市是人的主要居所,城市与环境的关系其实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低碳城市统筹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因此低碳城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导向探寻科学的城市发展之路。 (三)低碳城市符合和谐社会的本质诉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发展中,既要注重生产,又要注重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低碳城市,其直接目的主是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同时也注重城市生产的发展,注重城市居民的满意度,注重良好的城市环境。低碳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符合和谐社会的本质诉求。 (四)低碳城市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全球气候变暖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已引起各国的重视。气候变暖的危害性极大,是重大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危害具有相当的广度与深度。一是气候变迁会导致冰河缩减,造成水资源短缺,更有甚者将危及人类生命;二是全球变暖带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高温气候,过高的气温不适宜人类生存,更有甚者炎热会置人类于死地;三是全球变暖危害人类健康,全球气候暖化,会导致流行病菌的数量和生存空间增加,增加瘟疫爆发的几率;四是全球变暖会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加剧全球饥荒;五是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对于人类自下而上构成巨大威胁,如果长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3米,上海及其周围地区,就会有超过4000万人被迫撤离。中国作为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在全球变暖中扮演的角色是极为重要的。低碳城市的提出与构建,是中国对于全球变暖应有的姿态。城市是全球能将最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地区,因此低碳城市的建设,能够直接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程度,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气体排放源,改善全球大气环境,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三、低碳城市的模式构建 (一)低碳政策制度构建 目前,与低碳有关的法律主要有:2003年1月1日施行的《清洁生产促进法》;2008年4月1日施行开发、利用、管理活动中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是调整能源领域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能源法的调整以能源开发利用及其规制的法制化、高铲化、合理化为出发点,以保证能源安全、高效和可持续供给为归宿;2006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法》;2009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另外还有《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和《电力法》等。然而在用电管理、石油管理和建筑节能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应强化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 低碳城市建设应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将低碳城市建设制度化,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如前文所述,虽然我国在低碳城市建设相关法规中已有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有诸多法律需要继续完善与修改。另外,要将法律法规具体运用于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政府应引导市民,将低碳城市建设融入市民生活,融入企业生产,协调各种利益相关体,共同致力

文档评论(0)

kar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