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风俗通义和东汉礼制之反思
风俗通义和东汉礼制之反思
[摘要] 应劭在《风俗通义》之《愆礼》《过誉》两卷中以17个事例刻画了东汉时期士大夫阶层在践行礼制规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服丧违礼、扭曲亲情、因私废公、恃才蔑礼四类,主要表现在政治关系与伦理关系两个方面。通过对这些事例的考察,不难发现东汉后期礼制的混乱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实与汉代一贯重视儒家经典并将之与仕途晋升相关联的政策导向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应劭;《风俗通义》;《愆礼》;《过誉》
[中图分类号] K2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2―0055―06
Abstract:In the chapter of Qianli and Guoyu in Fengsu Tongyi,Ying Shao adopts 17 cases to describe the phenomenon occurred in scholarbureaucrats fulfillment in the requirement of the ritual in Eastern Han period, including the aspects of funeral, kinship, recommendation and so on, which mainly involves the relationship in political and ethical area. Through these case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out the historical origin behind the chaos of ritual enforcement, which performed as the overemphasis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the policy of connecting it to the promotion in government.
Key words:Ying Shao; Fengsu Tongyi; Qianli; Guoyu
一应劭与《风俗通义》
应劭是东汉后期十分著名的学者,其“博览多闻”[1](P1085),著有《具律本章句》《尚书旧事》《廷尉板令》《决事比例》《春秋断狱》《驳议》《汉官》《礼仪故事》《中汉辑序》《风俗通义》《汉书集解》等。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历练,曾被征辟为车骑将军掾,后迁为太山太守,并力战黄巾军,保其治内郡县平安。总体来看,应劭一生皆致力于以笔与刀维护汉王朝之纲纪。
《风俗通义》正是应劭在观察、研究东汉社会风俗基础上撰写的作品。该书原为三十卷,现存十卷,分别为《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怪神》《山泽》。其内容以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对两汉时期民间的风俗迷信、奇闻怪谈有所驳正。应劭撰写此书的目的在于纠正流传于世的谬论,还原事物的本来之义,即“私惧后进,亦以迷昧,聊以不才,举尔所知,方以类聚,凡一十卷(三十卷),谓之《风俗通义》,言通于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2](P4)。当然,作为汉末之学者,应劭作《风俗通义》也有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意图,即“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2](P8),通过“辨风正俗”来统一流俗中混乱繁杂的概念名号,齐一时人对典章名物乃至制度规定的认识,以求恢复业已衰败的纲纪礼法。欲实现此举,关键便在于匡正士大夫阶层待人接物、为政处事之习惯。士大夫阶层是两汉时期政治思想领域的中坚力量,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广泛的人际关系以及较高的社会威望。其一方面入仕为官辅佐君王,另一方面又通过教化来指导民众,实质上起着连接上下两端的重要作用。“士大夫不是那种作为君主之权力工具的单纯的官僚,他们横亘于君主与庶民之间,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分力”[3](P491)。因而这一群体的习惯性举动便足以引导出当时整个社会所处的文化环境与政治风气。换句话说,士风的好坏关乎社会风尚的指向,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秩序的安稳。
二《愆礼》《过誉》与东汉社会的违礼现象
所谓“愆礼”,即“近世苟妄”;所谓“过誉”,即“覆其违理”。也就是说,《愆礼》卷主要讨论违反礼义、滥用礼义的行为;《过誉》卷则主要讨论名不副实、以假乱真的行为。在这两卷中,应劭共选取了17个事例来表现当时普遍存在于士大夫阶层的违背礼制要求以及滥用礼义的现象。如“大将军掾敦煌宣度为己师太常张文明制杖”“山阳太守汝南薛恭祖不为己妻恸哭服丧”“弘农太守河内吴匡伯康为举荐自己者发丧制服”属于服丧违礼,即在服丧时违背了《礼记》《仪礼》中对丧葬服制之礼的有关要求,或过或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