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千新星并合新星研究回顾
第卷第期 天 文 学 报
年月
千新星(并合新星)研究回顾
俞云伟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
摘要 中子星—中子星或中子星—黑洞的并合可以导致强烈的高频引力波辐射,同时它
们也可以通过向外抛射物质发出多种类型的电磁辐射信号,因而是当前多信使天文学研
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在各种电磁辐射信号中,由抛射物所发出的热暂现源辐射被称为千
新星,或可更广义地称为并合新星,其能量来源主要是抛射物中放射性重元素的衰变和
中心并合产物的持续能量输出(如自转能损)。这种现象最早由 在从
理论上预言提出,并最终在年的引力波事件中被观测证实。千新星(并
合新星)观测在事件中发挥了关键性的电磁对应体作用,帮助人们精确定位
引力波信号、证认其天体物理起源乃至限制并合产物的性质。本文将从宇宙中重元素的
起源这一研究背景出发,循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分别对千新星(并合新星)模型的提出、
发展、并合产物的性质、相关候选体的发现以及引力波事件等不同的研究阶
段和研究专题进行简要的回顾,以梳理这一方向上研究思路的历史变迁,展现理论和观
测的相互作用对研究进程的影响和促进。
关键词 千新星(并合新星),伽马射线暴,中子星,引力波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引言
中子星—中子星或中子星—黑洞双星系统发生并合的时候,可以通过潮汐、碰撞
挤压、吸积反馈等过程向外抛射物质,这些物质常常具有丰中子的属性从而可使大量
比铁更重的元素得以通过快中子俘获过程(过程)而形成,成为宇宙中大部分超铁元
素的主要产地。与此同时,这些放射性重元素的衰变以及中心并合产物(特别是大质
量中子星)可能的持续能量释放将使并合抛射物显著加热。千新星便是由加热后的并
合抛射物所发出来的一种热辐射,观测上具体表现为一种紫外光学近红外波段的暂
现源现象,光变典型时标在天到星期的量级,光度则决定于能源的具体属性。千新星
也可以被更广义地称为并合新星(见第节),为尊重历史发展和方便读者理解,本文
将根据上下文混用这两个名称。作为致密星并合的一个后续过程,千新星(并合新星)
辐射自然成为了此类引力波事件的一种重要电磁对应体。
收到原稿 收到修改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卷 天 文 学 报 期
有关千新星(并合新星)的理论预言最早在年被首次提出,其模型框架
在年得到了关键性的完善和实质性的补充,并在随后数年内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
多方面的深化(比如对过程元素的合成和衰变加热率、不透明度和辐射转移、抛射物
成分组成、并合产物性质和能量输出等问题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特别是从年
起,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观测方面也陆续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发现了一些可
能的候选体(如事例),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这一研究方向的关注度。最
终,在年,伴随着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信号( )的首次发现,人们成功
观测到了与引力波信号相伴随地千新星(并合新星)辐射,从而确切证实了这一项理
论预言。相关观测在定位和证认引力波源、揭示并合抛射物性质、确认宇宙中过程元
素起源、以及限制并合产物及致密物质物态等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淋漓展现了
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研究的重大科学价值。毫无疑问,千新星(并合新星)这种全新的
天文现象,将是未来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监测和光学暂现源巡天最为重要对象之一。本
文将简要回顾千新星(并合新星)研究历程中的一些重要背景和关键进展,以展现这
一方向上的研究思路变迁及其内在缘由,展现天文学理论和观测研究的相辅相成。读
者也可参考其它相关综述性文章,如 等。
宇宙中重元素的起源
宇宙中存在着百余种不同的化学元素以及为数众多的不稳定的同位素。这些元素
来自何方?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