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地外文明探索与超光速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外文明探索与超光速研究

PAGE PAGE 1 地外文明探索與超光速研究 黃志洵? ? 黃志洵(1936-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中國傳媒大學資訊工程學院,北京 100024) 摘要:本文概述了自1960年以來地外文明探索的情況和超光速研究的進展,指出這兩個領域之間的內在聯繫。認爲地外文明探索至今未獲明顯成果;超光速研究有一些進展,但水平、成績有限。認爲“以光速或超光速飛行的太空船”目前僅是一種設想;當前超光速研究的急迫任務是以實驗證明實體物質可以作超光速運動,實驗最好用中性物質粒子(中子、原子)進行。 關鍵字:地外文明探索;超光速研究 1 早期的地外文明探索 外星文明探索簡稱爲SETI(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它已成爲地球人類的重大研究課題。我們知道,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N.Copernicus, 1473-1543)於1543年出版了著作《天體運行論》,指出太陽是一顆恒星,地球和其他行星繞日作圓周運動。這一理論被普遍接受後,人們認識到地球只是一顆普通的行星,絕非宇宙的中心。那麽,在類似的演化條件下,宇宙中某些地方也可能有智慧生命存在;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J.Kepler, 1571-1630)即持這種觀點。……1979年,I.Asimov推測銀河系中可居住行星多達6.4億個,因此即使只有萬分之一行星有高級生命,數量也非常可觀。美國宇航局(NASA)的科學家則估計,宇宙中約有1023個恒星,而銀河系中約有2×1011個恒星系統。銀河系中的2000億顆恒星中大約有10% 擁有巨大的、很容易發現的行星;看起來很有可能其餘恒星中的大多數周圍也有行星存在。這些行星中一定會有類似地球的星體。事實上,地球上的智者早就對“外星智慧生命是否存在”的問題表示關心了。1820年,德國著名數學家F.Gauss提出,可在西伯利亞的森林裏找出一片直角三角形的空地,然後在三角形裏種上麥子,以三角形的每條邊爲底邊種上一片正方形的松樹,這就組成了畢氏定理(Pythagoras定理)的證明圖,如果有外星人路過地球附近,看到這個巨大的數學圖形,便知道這裏有智慧生物居住了。 然而,真正有價值的、使用現代儀器的探索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1960年4月8日,美國人Frank Drake將一副直徑25米的射電天文望遠鏡指向了太空中兩顆附近的行星—— εEridani和τCeti。他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尋找來自地球以外智慧生命的訊息。 後來,他使用西佛吉尼亞的10個大型射電望遠鏡,接收宇宙中的無線電信號並進行分析,尋找1.42GHZ附近的有規律信號。這個叫做OZMA計劃的活動標誌著一個新研究領域的誕生:尋找地外智慧生命。F.Drake是St.Cruse加州大學的天體物理學教授,兼任外星智慧調查所的所長。該所位於舊金山以南55km,監聽頻率爲1~3GHz的頻段(這裏的背景雜訊最低)。由於自1993年美國國會宣佈不再支援原來的研究計劃,該所一度面臨困境;後來由於私人捐助才堅持下來。現在他們的工作稱爲“鳳凰計劃”(Project Phonix),並且與澳大利亞科學家合作,在那裏有先進的射電天文設備和波譜分析儀以及大型電腦。 早期進行研究的還有美國哈佛大學的Paul Horowitz教授。從20世紀60年代起,他領導了“太空多通道分析”計劃,它在800萬個頻道(每個寬0.05Hz)上,用巨型射電望遠鏡探測太空,對收到的信號作自動分析。他們長時期地探測地球北半球上面的天空。鑒於宇宙深空有大量的星際氫,他們也特別重視氫原子躍遷頻率——1.42GHz這個波段。 1961年,Drake提出了一個公式: N=RSfPnEfLfIfcL 式中N是銀河系可能有的文明總數;RS是銀河系中合適恒星的誕生率;fP是合適恒星帶有行星的係數;nE是有生物圈的行星數;fL是能産生生命的行星的比例係數;fI是能發展爲智慧生命的比例係數;fc是智慧生命有通信能力和文明的比例係數,L是與外界通信能力的持續壽命(即文明存在時間)。據研究,可取以下資料作計算:RS=5~10顆恒星/年,fP=0.5, nE=2, fL=0.1~1, fI=0.1~1, fc=0.1~1;由此得: N=(0.005~10)L L取決於該星球上的文明持續能力——是長期存在還是由於核戰爭之類原因自我毀滅。如取L=(104~105)年,則可算出兩套數據:差的情況N=50~5000個,好的情況N=105~106個。 因此我們認爲,“化學演化→生物進化→智慧生命出現”的戲劇到處都會上演,這就是科普雜誌中所說的“外星人問題”。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計,發展了文明的地外星球在銀河系中平均也有數百個。 SETI計劃經歷了幾個階段:OZMA(1960年),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