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犹石门摩崖书法的研究
上犹石门摩崖书法的研究
摘 要:江西省上犹县大石门摩崖石刻在江西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因为地理位置和篇幅短小等原因,对该摩崖进行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因此,将以大石门摩崖石刻为例,从时间界定、书法风格两方面入手,分析其艺术风格并探究其风格成因,得出民间书法受朝廷政治的影响较小而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结论。
关键词:大石门;摩崖;书法
一、《石门摩崖》简介
20世纪80十年代,在江西省上犹县双溪乡大石门溪边发现了一块石刻。今大石?T与小石门古统称为石门,距县城约百里,石门水(在治北一百里源出百丈涧东流入童子江[1])穿石门而过,石刻位于村治所东一里石门水边天然石壁上。按,摩崖,是指在天然崖岩上所刻的文字,[2]故,称其为《石门摩崖》(图1)。
该摩崖为楷书,共计64字,石刻右上角漫漶严重,右下至左上有一明显断裂痕迹,究其原因,已无从考证。李坊洪通过整理其释文和界定其书刻时间,于1984年将其首次发表在《江西历史文物》期刊中。但是,其中存在几个问题还有待商榷。李坊洪释文为:
“青山翠色/磊落??a/石濑浅浅/飞龙翩翩/壁立中柱/波涛汹汹/形约灵龟/义文是宗/显千万世/申锡无穷/蔚起大文/有虞歌风/猗欤胜地/于焉托踪/建兴二年虞书虍书。”[3]
据实地考察知,文为:“青山翠色/磊落??a/石濑浅浅(?)/飞龙翩翩/壁立中柱/波涛汹汹(?)/形约灵龟/义文是宗/显千万世/申锡无穷/蔚起人文/有虞歌风/猗欤胜地/于焉托踪/建兴二年虞去虍书。”
李坊洪释读为“蔚起大文”实为“蔚起人文”,“虞书虍书”实为“虞去虍书”。对于文中“飞龙翩翩”出现叠词,其处理方法为,在第一个“翩”字下面书写“向右下角倾斜的两点”。按,李坊洪释文“石濑浅浅”“波涛汹汹”句,其它两处叠词则使用略似“又”字符号(图2),与日文中现行的叠字字符“々”稍有相似,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未发现确切证据,因此,还有待其他学者进一步研究。
该石刻行文末段为落款,年号“建兴”字迹清晰,无疑。“兴”字下面出现残泐,从拓片来看可为“一”或“二”。但是,我国传统纪年中,“某某一年”这种年号称法并不存在,而是统称为“某某元年”。因此,当为“建兴二年”。
据统计,历史上以“建兴”为年号的统治者共有6位,分别为:蜀后主刘禅(223年)、吴会稽王孙亮(252年)、成汉太祖李雄(304年)、西晋愍帝司马邺(313年)、后燕世祖慕容垂(386年)、渤海国宣王大仁秀(819年)。上犹地处江西西南边陲,不在蜀、成汉、后燕以及渤海国的统治范围之内,因此,该摩崖所刻时间只能是253年或314年。
现存东吴较早的楷书以《朱然名刺》(图3)为代表。[4]《朱然名刺》整体结字趋于扁,波磔痕迹显然可见,这些都是未脱离隶书影响的痕迹。但是,对于同一时期的其他书刻来说,楷化程度已经颇高。如果上犹石门摩崖的书刻时间为253年的话,那么其整体应该还保留有较多隶书笔意。从拓片中看,其风格为成熟时期楷书风貌,隶书笔意残存,楷书迹象显著。因此,其书刻时间应当在此之后的314年。
二、《石门摩崖》的艺术风格
《石门摩崖》刻于西晋建兴二年,此时正是楷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流传到现在与其相近年代的书刻,较著名的有王?M的《祥除帖》和《昨表帖》。《祥除帖》和《昨表帖》代表了当时的正统楷书,精严端庄,法度逐渐严谨。《石门摩崖》与王?M等所代表的正统楷书相比,更加自然、烂漫。相反,笔画和结字则和魏碑中的《张猛龙碑》《郑道昭碑》神合;章法则和后来的行书手札相暗合。
(一)笔画
《石门摩崖》的起笔、行进和收笔变化多端。隶书多以横向取势,发展到楷书阶段变为以纵向取势为主。《石门摩崖》中?M画多以“藏锋横”为主,有圆笔如同篆书者,如“千”“万”;有一边斜切一边圆润者,如“柱”;有两头露锋者,如“濑”;有一头尖细一头厚重者,如“柱”;有方起方收者,如“文”;有上仰者,如“风”;有下覆者,如“千”。
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竖画的增长,使得纵势突出,与隶书的横势发生明显变化。因此,竖画在楷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石门摩崖》中竖画有似悬针者,如“千”;有垂露者,如“中”;有上细下粗形同水滴状者,如“申”;有短促戛然而止者,如“年”;有波曲无明显提按者,如“世”。
楷书中的撇与隶书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楷书中的撇不再像隶书中的撇一样,做明显停顿,而是将这一动作含蓄化保存于笔画之中。《石门摩崖》中的撇画有圆起圆收者,如“人”和“于”;有圆起尖收者,如“没”;有往右下斜切尖收呈三角形者,如“虍”;有尖起顿挫收者,如“虞”;有尖入急收类点者,如“去”。
捺与撇同为分割汉字中的斜线。《石门摩崖》中捺画有线条的拐弯类似隶书摩崖者,如“人”;有如圆起行至末段逐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