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古音的研究概述
上古音的研究概述
【摘 要】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上古音是指从周秦到前汉之间的汉语音系。本文将从对上古音的认识、上古音的声韵调系统、上古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来系统论述上古音。由于现在很多方言中还保留了上古音的影子,所以我们可以对照自己的方音来学习和理解上古音。
【关键词】上古音;声韵调系统;综述
一、对上古语音的认识过程
在古音学史上,人们并非一开始就认识到古代的语音和现在的语音不同。汉代以后,人们阅读《诗经》《楚辞》时感押韵不和谐。从南北朝到宋代通常用以下方法来处理这些读音,如下:
叶韵(叶句、协句)就是临时改变韵脚字的读音来达到押韵的目的。梁沈重就把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变读音。协读通常使得字无定音,读音混乱。朱熹的《诗集传》大力提倡叶音说。唐玄宗阅读《尚书》“无偏无颇,尊王之义”句,觉得“颇”和“义”不押韵,就改“颇”字为“陂”。
唐代陆德明提出:“古人韵缓,不烦改字。”(《经典释文》)也就是说,古人用韵的时候很宽泛,读音相近都能通押,没有中古那么严格。这种观点意识到了古今音的不同,这点很重要,影响到后来顾炎武和江永的研究。
《屈宋古音义?跋》中写道:“先人木山公尝曰:叶音之说吾终不信…乃举三百篇尽谓之叶,岂理也哉!”陈第《毛诗古音考》中指出:“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必所至。”这就是经典的陈氏的语音发展观,他认识到了语音的时空变化。
二、研究上古音的材料、方法
(一)研究材料
韵文,《诗经》是归纳古韵部的主要根据;另外还有《楚辞》、诸子散文、汉赋、乐府民歌等;谐声字,上古距离造字时代很近,造字时代,同谐声字群的字声母相同或相近;注音材料,例如直音、“读如”、反切等;假借、异文,上古古籍中有大量的异文假借现象;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方法,声音部分可以作为上古音的证据;现代方言,很多汉语方言仍然有上古音的一些特点;对音材料,东汉时代由于翻译佛经,出现了音译词如南无,梵文Namo;另外日文、韩文、越南语也有古音保留。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1、韵脚字系联法,这是研究上古韵部最常用的方法,把韵脚字归类,能押韵的韵脚字组成一串,属于一个部。用《诗经》找到韵脚字,然后用其他韵文验证。
2、谐声系列推演法: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划分古韵,认为“同谐声必同部”。如:尼、比、旨―匕声;尼(泥-尼声);比(妣 庇-比声);旨(指 脂 -旨声),这些字说到底都是匕得声。
3、异文、通假、声训互证。
三、上古声母的研究
上古音的语音系统 ,即上古的声、韵、调,和现在的语音不一样,那么上古音究竟是什么样的系统呢?有大量学者研究上古声母,迄今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看法,但是有价值的观点却很多。
(一)上古声钮和中古三十六字母的比较
轻唇音读为重唇音;舌上音读为舌头音;章系声母和舌头音端相近;庄系声母和精组声母相近;日母和泥母(娘母)相近;没有独立的于母;有复辅音声母。
(二)上古声母研究材料
1、谐声字,如轻唇音作重唇音字的声旁:板;重唇音作轻唇音字的声旁:赴;一字轻、重唇两读:脯:果脯fǔ,胸脯pú,以上例子说明上古轻唇与重唇音不分。2、通假异字:如“鹦鹉”,《说文》解释为“鹦母”。3、古人的读音:魏晋人给先秦古书注的音,通常用“读若”、“读如”、“读曰”等术语表示。《说文》中:“娓,顺也,读若媚。”4、反切:悲,府眉反(b―f);长,丁丈反(ch―d)。5、声训: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解释。如《诗?采薇》:“靡室靡家”,笺云“靡,无也”(m―w)。6、中外?音:佛陀 Buddha (f―b)。7、方言:如闽方言中“房、肥”等,声母读为b。
四、上古声纽的几个重要观点
(一)古无轻唇音
清人钱大昕在他的《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
那么所谓的“古无轻唇音”,指的是上古音中没有“非敷奉微”四母,这组音在上古时期归在“帮滂?明”中。分为以下几类:
“非”古读为“帮”,如《释名》:“法(f),逼(b)也”;“敷”古读为“滂”,
如孚(敷f)―脬(滂p);“奉”古读为“?”,如《史记?六国表》:“秦始皇二十八年,为阿房宫。”宋本作“旁”,这说明“旁”、“房”通用。
(二)古无舌上音
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提出:“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古无舌上音”是指上古时期没有知、?、澄”,它们是从舌头音“端、透、定”中分化出来的。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知”古读作“端“,如《后汉书》:“摧天督(d)”,“即天竺(zh)。”2、“彻”古读作“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