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时期祁连山地区生态的环境变迁的研究.docVIP

人类历史时期祁连山地区生态的环境变迁的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类历史时期祁连山地区生态的环境变迁的研究

人类历史时期祁连山地区生态的环境变迁的研究   [摘要]在短暂的人类历史时期,祁连山南麓经历了由纯草原生态环境到半农半牧生态环境的变迁过程。各历史时期的战争、历代政府的农牧业生产政策、区域人口的增加以及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等人类活动是该地区生态环境变迁过程的主要原因,研究该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过程,有利于正确认识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促进该地区今后的生态环境建设。   [关键词]祁连山南麓;生态环境;历史变迁   [中图分类号]K921/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8-0005-04      一、 区域概况      祁连山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一个巨大山系,由一系列北西―南东走向的平行山岭和谷地组成。具体而言,祁连山脉雄峙于河西走廊之南、青藏高原北缘,为古生代地槽型褶皱山系,其东起乌鞘岭,西至敦煌西南的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相接,东西绵长850多公里,南北宽80~240公里。山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海拔在3000~3500米以上。山体自然生态垂直带发育良好,其中森林草原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为本区主要的水源涵养林带,这里分布着青海云杉、祁连山圆柏等高大乔木林和其他灌丛林带以及大片的草原植被。纵贯河西走廊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河系,皆源自祁连山区,并赖山区林草的涵养水源。据测定,山区各自然带产流的百分比为:山地草原带1.6%,森林灌丛带24.3%,亚高山草甸带39.2%,高山冰雪寒冻带34.9%。可见,祁连山系的森林、灌丛、草甸以及冰川雪岭等为河西走廊生态系统的命脉所系,同时也是青海省东部地区、青海湖盆地、柴达木盆地的生命之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在历史上,这里气候凉爽、水草丰美,一直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本文将以祁连山南麓(青海属界)为重点,初步探讨人类历史时期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情况。   在短暂的人类历史时期,祁连山地区经历了由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天然草原生态环境向半人工农田生态环境的变迁过程。在此,虽然有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人类活动作用的结果。研究该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过程,有利于正确认识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协调祁连山地区人地关系、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相关的历史借鉴。      二、 生态环境历史变迁过程      (一) 原始草原生态环境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公元前7世纪末)   据考古发现,在距今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的先民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20世纪80年代对柴达木盆地的考古发掘证明,在二三万年前,这里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潮湿,有适宜于成群食草类动物生活的疏林草原环境,狩猎所得是当时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由此可以推及,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整个青海高原的草原生态环境要比现在优越得多,当然也包括祁连山地区。   青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是继马家窑文化之后的青铜器时代诸文化,其中以卡约文化最为典型。据C14测定,其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740年,但其延续时间因地区而异。该文化是青海境内分布面积最广、遗址数量最多的青铜时代文化,其北缘已延伸到祁连山南麓。卡约文化时期,人们的经济生活存在因地而异的情况。河湟谷地农业较发达,高寒山区、草原地带如祁连山南麓则牧业所占比重大,青海湖沿岸又以渔猎为主。该时期墓葬中大量出土的羊、牛、马等兽骨以及彩陶中多见羊纹图案等迹象表明,当时畜牧业生产比前代有了很大发展。这与该时期青铜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及其带动社会生产力提高有很大关系,使人们得以将生存空间拓展至更为广阔的牧业区(如祁连山地区)。该时期较大规模的畜牧业经济的产生,也是青海先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能力提高的表现。青海广阔丰美的草场资源自此开始得到利用。进入青铜器时代,人们利用原始的青铜生产工具和弓箭进行简单的农牧业生产活动,如家畜驯化、狩猎等,这对野生物种势必有较大的影响;烧制青铜器也使祁连山南麓森林的生长受到一定影响。然而,畜数农耕仍未形成规模。人畜数量不多,且流动性大,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仍然处于“弱相关”的相互适应阶段。   (二) 草原生态环境、半农半牧生态环境交替阶段(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末)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时期,祁连山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祁连山的天然屏障作用,使得这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这里曾多次出现牧业和半农半牧经济与文化交替变换的现象,从而使得祁连山南麓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秦汉时期   祁连山南麓在汉以前为羌人牧地,秦汉时期祁连山地区的自然生态景观可从史书记载中窥见一斑。《史记#8226;匈奴列传》司马贞《索隐》引《西河旧事》: “(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东西二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