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互联网城市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广场建设的研究
互联网+城市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广场建设的研究
[摘 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互联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示范广场的可行性和推广应用范例,对郑州市建设互联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示范广场建设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城市广场;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1-74-3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Public Cultural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Square under Internet +
Si Gaixia1 Zhang Min1 Hao Fang2 Meng Jiahui2
(1.Zhengzhou LvchengPlaza Zhengzhou Henan 450007; 2 Hengda Garden Group Co.,Ltd.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feasibility and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cases of Internet + publiccultural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odel square. It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Zhengzhou City Building Internet + public cultural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demonstration square.
Keywords:Internet +;Public cultural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City square;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1 互联网+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示范广场(以下简称“互联网+文化传播广场”)概述
互联网+文化传播广场是利用现代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对惠及民众的广场公益活动相关内容进行可持续性展播,涵盖政策信息、安全意识,交通法规,环境保护,日常生活小常识,健康常识索引以及志愿服务、景观动态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进行数据收集、加工,建立数据和信息系统,并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向公众展示。未来城市公园广场将成为互联网+公共信息传播的窗口,将成为城市公共信息和市民互动的重要载体。
2 社会发展对互联网+文化传播广场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化和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市民和游客对广场文化和娱乐休闲方式的要求愈来愈多样化、个性化,如广场的演出安排,公共消防知识、交通出行、园林景观、健康知识等不再局限于活动当天的宣传,对其可持续性和长效性有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让市民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大量的惠民信息,通过对城市广场互联网+文化传播的建设,利用网络技术,保证信息的时效性,方便大众及时了解相关知识,提升广场窗口位置公益宣传的平台作用。通过建设互联网+文化传播平台的建设,普及国家、政府各项惠民政策性,公益性,常识性等的教育和传播,让市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增强对主题活动的参与度和认知度,提高主题活动的持续影响力,潜移默化的规范市民文明行为,让市民逐渐从文化活动的旁观者变成文化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提高互联网+技术对人们精神生活和健康的影响。
3 国内外互联网+城市公园建设现状
国外与公园数字化相关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60年代起,美国田纳西州大学树木园、泰勒(Tyler)树木园、英国的邱园、泰勒树木园等开始分别将植物记录置于计算机的管理之下[1]。
我国现在专门针对互联网+城市公园的总体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全国多处景区的数字化建设总体规划通过了建设部的评审,并有以黄山、峨眉山为代表的8个景区建立了数字化综合指挥调度中心,十三陵、钟山、天山天池等20个景区建成LED大屏幕信息系统,九寨沟、黄山等10个试点景区开通了门票网络预售;龙门、庐山等多个试点景区安装了电子门禁系统等[2]。北京的天坛公园,颐和园,北海公园等城市公园提供智能电子导游系统[3]。北京市陶然亭公园作为北京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主阵地,公共文化传播设备较完整,通过LED、电子触摸屏等数字化设备,传播公园特色、园林文化、“三个倡导”、典型人物模范事迹,形成特色文化传播氛围。在各行业都在进行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之下,对互联网+公共信息建设也是势在必行,这既是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必然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