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京韵大鼓唱词句式的的特点探析
京韵大鼓唱词句式的的特点探析
[摘要]京韵大鼓的唱词文学性较高、唱词文雅,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和程式化特点,艺术性非常突出。目前对京韵大鼓的研究主要表现为艺术本体、艺术流派及代表人物等方面的研究,从语言学角度阐述京韵大鼓语言特色的文章非常少见,文章从基本句式特点、衬词、垛三个维度阐释京韵大鼓语言特点。
[关键词]京韵大鼓;基本句式;衬词;垛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72-03
一、引言
京韵大鼓形成于清朝末年,流行于北京、天津两地,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曲艺音乐艺术形式之一。京韵大鼓的唱词文学性较高,由于京韵大鼓吸收许多文学性较强的文人作品作为歌唱文本,所以唱词文雅,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和程式化特点。京韵大鼓作为一种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从社会功能这个角度来讲,极具教化和感召意义,所以其唱词的内容和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唱词的内容承载着艺术的灵魂和动力,而唱词的表现形式则是灵魂传递的一种手段。京韵大鼓自木板大鼓时期就开始致力于唱词的改进,由原来的长篇历史大书到经典的短段儿,其间还有对子弟书内容的萃取与改编。这种由长篇到短段儿的转变,溶大于小,小中见大,萃取大书的“书胆”与“书核”,并在形式上化雅为俗,一改子弟书唱词的训雅难懂,变化句式,俗话唱词,这是适应时代特征的一种进步,是京韵大鼓走向成熟的标志。
京韵大鼓的唱词是鼓词类曲种中最典型的形式,无论在句子结构和韵辙平仄方面都符合鼓词类曲种的特点。通常一段完整的京韵大鼓由一百句左右的唱词组成,虽然京韵大鼓是专唱短段的大鼓书,但是这其中也有短段与小段之分,短段如《风雨归舟》,只有十二句唱词,小段如《双锁山》,有二百多句唱词。以下重点介绍其句式呈现的固有特点
二、基本句式特点
京韵大鼓的唱词大多是上下旬式的结构框架,但由于叙述性、说唱性很强,因而它的词格变化也较为灵活。一般说来,七字句是京韵大鼓的基础句式,同时也有十字句存在,如
马嵬坡下草青青,
今日犹存妃子陵,
题壁有诗皆抱恨,
入祠无客不伤情。
万里西巡君请去,
何劳雨夜叹闻铃。
杨贵妃梨花树下香魂散,
陈元礼带领着军卒保驾行。
叹君王万种凄凉千般寂寞,一心似醉两泪如倾。
愁漠漠残月晓星初领略,路迢迢涉水登山哪惯经。
――《剑阁闻铃》
古道荒山苦相争,黎民涂炭血飞红。
灯照黄沙天地暗,尘迷星斗鬼哭声。
忠义名标千古重,壮哉身死一毛轻。
在长板坡前滴血汗,使坏了将军那位赵子龙。
――《长坂坡》
也有一些较为松散的句式不一定为七字或十字,但一般情况下,只要是对称句式,还是多呈七字句或十字句。
一轮明月朝西坠,我听也听不见,
在那花鼓谯楼上,
梆儿听不见敲,钟儿听不见撞,
锣儿听不见筛呀这个铃儿听不见晃,
那些值更的人儿他沉睡如雷,梦入了黄粱。
――《丑末寅初》
三、京韵大鼓的“衬”
衬字,又称垫字、配头、称头等,它是在有连贯意义的词语外,加一个或数个衬垫的虚字(或实词虚用),以修饰正词,补足语气,深化感情,丰富曲趣,畅达文理。衬字是曲体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文体特征,在韵文文体中,衬字最早在敦煌曲子词中就已经出现了,如据王昆吾先生统计,在现存的160首敦煌杂言曲子中,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作品使用了衬字。如《望江南》“遥望似一团银”句“似”字,《浣溪沙》“也是为君王”句中的“也是”二字均为衬字。“衬”是京韵大鼓鼓词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京韵大鼓鼓词的完整整体。京韵大鼓中衬词的使用非常普遍,极少有不使用衬词的鼓词。衬词在京韵大鼓中大量使用,既是“自北曲(元杂剧)以来北方词‘字多而疾’的传承,又是构成其唱词雅俗共赏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衬词是在唱词规定字数之外,为了行文和歌唱的需要而增加的字词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衬词可以是单字、词组,或是完整的衬句。。文章在此提出的“衬”字包括:衬字、衬词、嵌头、嵌尾、句中嵌、垛。一般说来,衬词多为无确定含义的虚词,但在唱词中却发挥着重要作用,或用以抒发人物情感,表达心境情绪;或表现地方风格,增加生活情趣;或描摹自然景物,激发心灵共鸣;或烘托戏剧情节,推进剧情发展。总之,丰富多彩的衬词艺术化地使用,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单纯靠字唱腔所导致的音调唱腔平直干涩之艺病,使音乐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增强唱腔的艺术表现力;而且还能够使欣赏者摆脱唱词言意的羁绊,专注于唱腔声调的接受,放松心绪,驱除审美疲惫。
京韵大鼓的唱词中经常在句前和句中运用衬词、衬句,以句前加帽式三字衬词、衬句最为多见,往往导致七字句唱词变成了十字句的形式。如:
(虽受些)晓风残月沾恩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