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品话题经典素材及的应用指南
                    人品话题经典素材及的应用指南
    [名言点睛] 
  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3、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 
  ――洪应明(明代学者、《菜根谭》作者) 
  4、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 
  ――章太炎(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 
  5、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现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6、美好的品格自身便是一种幸福。愉快而喜悦的人是幸福的,而他之所以如此,只因某人的品性就是愉快而喜悦的。 
  ――叔本华(德国哲学家) 
  7、品行是一种复杂的成果,不仅是意识的成果,而且也是知识、力量、习惯、技能、适应、胆量、健康以及最重要的社会经验的成果。 
  ――马卡连柯(前苏联教育家、作家) 
   
  [经典素材] 
  A、以德报怨、化敌为友的李吉甫 
  唐朝重臣李吉甫与宰相陆贽曾有过旧怨。陆贽任宰相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宰相,贬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宰相明知李、陆之间有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不想,李吉甫不计旧怨,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的阴谋成了泡影。对此,陆贽深受感动,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他们不寻常的友谊也得到了周围人的称赞。至今,人们仍传颂着李吉甫的美德。 
   
  [应用指南] 
  李吉甫不搞报复,以德报怨,使陆贽深受感动,二人建立起不同寻常的友谊。这则材料,可用来证明“人应该具有宽广的胸怀”的观点。运用时,可以采用对比手法,将陆贽对李吉甫的不友善与李吉甫对陆贽的友善,现任宰相借刀杀人的阴谋与李吉甫特意同陆贽饮酒结欢进行对比,以更好论证观点。 
   
  [话题延伸] 
  本材料还可以用于“友谊”“敌与友”“境界”“为人处世的智慧”等话题。 
  B、“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少年入仕,为官多年,但他一向主张“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平时衣食似平民,出行乘骡车,自己的俸禄多用来接济穷人,曾开仓赈济灾民几十万。当时贿赂成风,但他每次赴京,绝不送礼。有人劝他即使不送钱,送点地方的土特产也可以,他却傲然答道:“我只带两袖清风。”并作诗明志:“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后来于谦获罪被屈杀时,家无余资,仅书籍而已。 
   
  [应用指南] 
  于谦在《石灰吟》一诗中写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可见他对清白名节的看重。为官两袖清风,实属不易;为人清清白白,难能可贵。这则材料,可用来证明“人要重名节,轻利欲,不畏权贵,保持清白”的观点。运用时可以采用对比手法,将别人的劝告与于谦的回答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好地突出于谦的“清廉”及其对名节的看重。 
   
  [话题延伸] 
  本材料还可以用于“傲骨”“轻与重”“个性”“境界”“感动”等话题。 
  C、最困难时也不丢掉良知的季羡林 
  97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应用指南] 
  季羡林先生作为国学大师,不仅有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尚的人格。这则材料,可用来证明“人既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品格”的观点。运用时,要突出强调季羡林先生在“文革”期间住牛棚时不但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偷偷翻译印度史诗,著书思考人生,从而启迪人们身处逆境时该如何去做。 
   
  [话题延伸] 
  本材料还可以用于“持之以恒”“学识与品格”“顺境与逆境”“良知”等话题。 
  D、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的谢延信 
  55岁的谢延信是河南焦作的一名普通工人。1973年,刘延信(后改姓为谢)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第二年7月,谢兰娥去世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此后,刘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成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1979年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