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础 第一节 气体扩散 第二节 气体吸收 第三节 气体吸附 第四节 气体催化净化 第一节 气体扩散 气体的质量传递过程是借助于气体扩散过程来实现的。 扩散过程包括分子扩散和湍流扩散两种形式。 分子扩散:物质在静止或垂直于浓度梯度作层流流动中的流体中传递,是由分子运动引起的,称为分子扩散。 湍流扩散:物质在湍流流体中的传递,除了由于分子运动外,更主要的是由于流体中的质点的运动引起的。 扩散的结果:会使气体从浓度较高的区域转移到浓度较低的区域。 一、气体在气相中的扩散 气态污染物A通过惰性气体组分B的运动,可用A在B中的扩散DAB给出, DAB与气体B通过气体A的扩散系数DBA相等,可由修正的吉里兰方程给出。 扩散系数是物质的特性常数之一,同一物质的扩散系数随介质的种类、温度、压强及浓度的不同变化。 表1:若干物质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0oC,101.33kPa) 二、气体在液体中的扩散 气体A通过液体B的扩散系数可用下式估算: 表2:某些物质在水中的扩散系数(20oC,稀溶液) 气体在液体中的扩散系数随溶液浓度变化很大,标准状态下可以求得SO2在水中的扩散系数为1.61×10-5cm2/s,μB≈0.01g/(cm· s)。可见, SO2在水中的扩散系数远小于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 第二节 气体吸收 气体吸收是溶质从气相传递到液相的相质间传质过程。 一、吸收机理 吸收机理以双膜理论为主 。基本论点如下: 1、气液相接触时存在一个相界面,在气液相两侧各存在着一层稳定的层流薄膜,分别称为气膜和液膜,这两层膜内仍呈层流。 2、被吸收组分从气相转入液相的过程分为五步:靠湍流扩散从气相主体到气膜表面;靠分子扩散通过气膜到达两相界面;气相溶入液相;分子扩散通过液膜;湍流扩散到液相主体。 3、被吸收组分在两相主体中的扩散阻力忽略不计。 4、相界面处,被吸收组分在两相间已达到平衡,即认为相界面处没有任何传质阻力。 5、两层膜的厚度均极薄,所以吸收过程可以看成是通过气液膜的稳定扩散。 因此,气液两相间的传质速率取决于通过气膜和液膜的分子扩散速率。 双膜模型 气相分传质速率 液相分传质速率 总传质速率方程 二、化学吸收与物理吸收 物理吸收是气体组份在吸收剂中的单纯物理溶解过程。吸收速率决定于吸收质在气膜和液膜中的扩散 速度。 化学吸收是气体组份在液相中与反应组分发生化学 反应,降低了液相中纯吸收质的含量,提高了吸收 速率,使出塔气体中吸收质含量进一步降低。吸收 速率与扩散速率和化学反应速率有关。 如果化学反应迅速,一直在气液界面附近便把溶入 的溶质消耗掉,使溶质在液膜内的扩散阻力大大降低,则变为气膜控制。 三、吸收设备 1、对吸收设备的基本要求: (1)气液之间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和一定的接触时间; (2)气液之间扰动强烈,吸收阻力小,吸收效率高; (3)操作稳定,并由适合的操作弹性; (4)气流通过时的压降小; (5)结构简单,制作维修方便,造价低廉; (6)针对具体情况,要求具有防腐和防堵能力。 2、吸收设备的类型 填料塔、板式塔、喷淋塔和文丘里吸收器。 喷淋塔 四、吸收的应用 酸性气体和碱性气体的去除 例如:含氟废气主要指含有HF和SiF4的废气。含氟气 体易溶于水溶液,所以一般采用湿法。 水吸收法 低温下,水吸收HF,可得到任意高浓度的氢氟酸。 相同蒸气压下,温度越高,溶液浓度越低;相同温 度下,蒸气压越高,溶液浓度越高。另外,SiF4也 易溶于水,生成氟硅酸。 在净化过程中需要控制氟硅酸浓度,保持净化效率。反应速率由气膜控制。选择吸收器应从实际情况考虑。 第三节 气体吸附 吸附:用多孔性固体处理流体混合物,使其中所含的一种或几种组分浓集到固体表面而与其他组分分开的过程。吸附质、吸附剂 吸附过程能有效的捕集浓度很低的有害物质。还能回收气态污染物。 研究表明,吸附只发生在吸附剂表面。根据吸附剂和吸附质之间发生吸附作用的力的性质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一、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1、物理吸附,也称范德华吸附,是由于吸附剂与吸附 质分子之间静电力或范德华力导致物理吸附引起的。 低压下,一般是单分子吸附,吸附质的气压增大时, 也会变成多分子层吸附。 2、化学吸附,也称活性吸附,是由于吸附剂表面与吸 附质分子间的化学反应力导致化学吸附。有很强的选 择性,是不可逆过程,总是单分子层或单原子层吸附。 二者没有严格界限,同一物质在较低温度下可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