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学说.pdfVIP

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学说.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学说

【中国伦理史研究】 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学说 1 2 展明锋 , 陈 勇 ( 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社科系硕士生, 北京 100083; 2 北京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北京 100024)    〔摘要〕 本文分析了王阳明“知行合一”命题的伦理学意义, 探讨了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二者的内在关系, 指出“知行合一”演变的逻辑路径即是化知识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 最后着重分析了“知行合一”道德修养方法 的关键: 立志。 〔关键词〕 王阳明 知行合一 道德修养 立志 〔中图分类号〕 8209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2002) B A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 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可 不够。笔者认为, 如能从伦理学的角度, 说明“知行 谓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宋明理学作为我国封建社 合一”在改过迁善、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意义, 并且看 会后期的官方哲学, 对道德修养的探讨更是着墨甚 到它对我们民族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曾经起过长 多, 论述颇丰。相对于程朱理学之化良知为天理, 明 期而深远的影响, 那么对王阳明的评价也许就会更 代大儒、心学大师王阳明的着重之点则在于化天理 全面一些。 为良知。化良知为天理, 侧重的是良知“出于天”这 王阳明认为, 朱熹格物致知之教, “故物理吾 一面; 化天理为良知, 则意味着展开“系于人”之维。 心, 终判为二”, 承认理在心外, 就有一个向外求知 从系于人这一路向看, 重要的则是由良知到德性的 的过程, 求知以后才能去行, “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转换。本文分析了王阳明“知行合一”命题的伦理学 而在他看来, 心即是理, 万事万物之理都在吾心之 意义, 指出“知行合一”演变的逻辑路径即是化知识 中, 那么根本就不需要一个向外求知的过程。“朱学 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 最后着重分析了“知行合 泥于循序渐进之义, 曰必先求圣贤之言于遗书。曰 一”道德修养方法的关键: 立志。 自洒扫应对进退始。其弊也, 使人迟疑观望, 而不敢 [ 1 ] 勇于进取。阳明于是矫之以知行合一之说。” “知 一、“知行合一”的伦理学意义 是心之本体, 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 见兄自然 方克立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一书前言 知弟,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 不假外 [2 ] 中认为: “研究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认识论问 求。” 这个先天具足的“良知”发用流行, 贯彻到事 题, 必须充分注意到它的特点。虽然人们也注意到 事物物中去, 就是“致良知”, 就是行。只要心之本体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是紧 不被私欲隔断, 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 知则必行, 密结合很难分开的, 但是在指导思想上却主要把它 无有知而不行者。他比喻说: “知犹水也, 人心之无 当作一个认识论问题来研究, 与伦理学方面关涉不 不知, 犹水之无不就下也, 决而行之, 无有不就下 大。这样有时就容易造成认识和评价上的片面性。” 者。决而行之者

文档评论(0)

pengyou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