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探析-家庭教育论文.doc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探析-家庭教育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探析-家庭教育论文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探析-家庭教育论文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探析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于钟凌 【摘 要】当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往往以经济资助为主,根据“能力贫困理论”,只有提升他们的“可行能力”,具备了满足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所需的能力才能使他们通过能力脱贫最终解决经济贫困。高校应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对欠缺的能力,通过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专业教学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建立起“经济扶贫”+“能力扶贫”的资助方式,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增强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能力本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经济资助 能力贫困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C-0006-02 当前,高校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为了确保“不让一名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在政府主导下,各高校出台了“奖、贷、勤、助、补、减”等多种资助方式,拓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渠道,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但仅通过经济资助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是不够的,家庭贫困还给他们带来诸如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社会资源匮乏、心理调适能力较差、就业竞争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学校只有从经济资助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完整的帮困助学体系,才能使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一、能力贫困理论的提出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方向是“能力社会”,能力的高低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提出了“能力贫困”理论(The Theory of Capability Poverty),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可行能力”。他认为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是指这个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可行能力因此是一种自由,是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 传统意义上的“贫困”,人们通常只从经济的角度来理解,认为贫困是家庭收入水平低,难以承担维持家庭生活必须支出的费用。根据“能力贫困”理论来分析,贫困是指“人们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可行能力”,从而导致无法摆脱贫困的窘境。因此,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不应仅从经济上资助,更应关注的是贫困者的能力状况,通过多种方式提升他们的能力,才是帮助他们“脱贫”的根本途径。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提升的几种能力 从“能力贫困理论”的视角来看,单纯用增加经济收入的方式并不一定能改变贫困者的状况,而改变贫困者生存状况的根本途径应当是提高其“可行能力”,实现人的自我发展,才能把“经济贫困”引发的“能力贫困”降到最低,把“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通过能力的提升进而改变其贫困的生存环境。对于在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他们应当重视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实践创新能力。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入校前外语、计算机、网络等基础相对薄弱,与其他非贫困生相比,欠缺参加相关竞赛、活动等方面的经历,因此在社会阅历、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实践创新的能力只有通过经常性地参与各项活动才能得到提升。 (二)心理调适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是指个体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及心理压力时表现出来的应对能力。一个具有良好心理调适能力的人能通过改善认知、调整行为的方式较好地处理自身所处的环境并运用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和改变这种状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压力,常处于焦虑和自卑的心理状态中,表现为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压能力较其他非贫困生要低。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对中国家庭经济困难高考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有近2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这一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生。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培养积极的心态,强化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才能更好地度过大学生涯。 (三)人际交往能力。进入高校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范围会逐步扩大,囿于经济条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以参与一些需要投入经费的班级活动或社团活动,由此产生自卑的心理等,使他们的交际圈相对较小,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不高,人际交往能力相对不足。 (四)创业就业能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缺乏丰富的人脉资源及经济基础,他们的创业条件及能力不足;同时,由于在校期间参与各项活动的经历不多,并且也难以经常参加各地的招聘会,在就业竞争中与非贫困生相比优势不大。 三、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 尽管高校积极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但还应认识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仅从经济上进行帮扶是不够的,从“能力贫困”理论的视阈分析,只有提升贫困生的“可行能力”,使他们具有自我发展所需的综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