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一致感的研究的现状述评.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理一致感的研究的现状述评

心理一致感研究现状述评   该文简要介绍了心理一致感的概念及其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心理一致感未来的研究展望。   心理一致感;有益健康模型;压力   1.引言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和发展,研究者的焦点转移到了有利于健康的方向。1979年Antonovsky提出了有益健康模型,其中心理一致感是该模型得以操作化的一个核心概念。   2.概念界定   心理一致感(senseofcoherence),这一概念最初是在1979年由以色列心理学家AaronAntonovsky提出,他认为心理一致感是一种总体上个体对生活的认知倾向性,它综合体现了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应激、自己应对压力所具有的资源以及对生活意义的感知,表达了个体拥有一种深入、持久、又具有动力性的自信心。   个体的心理一致感由三个因素构成:可理解感,指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认为来自外界的应激源和生活的挑战是结构化的、可观测的、可解释的,是心理一致感的认知成分。可控制感,指个体对应付挑战所需资源的可获得性的感知,是心理一致感的工具成分。意义感,指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认为生活是有意义的,对来自外界的应激和挑战是值得自己付出时间与精力的,是心理一致感的动机成分。心理一致感的三个因素是动态相关的,可理解性、可控制性和意义性水平都高的个体认为世界是高度一致的,而在心理一致感的这三个方面得分都低的个体认为世界是高度不一致的。其中,作为动机成分的意义性是心理一致感的三个成分中最重要的成分,因为它使个体产生探究世界的动机,使个体去运用可利用的资源,并为解决一个新问题去寻求新的资源。   Antonovsky认为心理一致感的形成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普遍性抗拒不足,包括个体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可能导致情绪情感混乱的事件、压力源或危机;二是普遍性的抗拒资源,指在面临压力情景时,能够促使个体成功管理压力的内外部应对资源。Antonovsky认为普遍性抗拒资源包括物质生活条件、受教育的程度、社会支持和社会关系、文化背景、价值观等一切可以应付应激的资源。在有益健康模型中,个体的心理一致感主要受普遍性抗拒资源的影响。   负性生活事件将会降低个体的心理一致感水平。刘俊升等的研究表明应激水平与心理一致感之间存在负相关[1]。海倩的研究表明蚁族压力构成与心理一致感存在显著负相关[2]。父母的关爱和同伴的支持会增强个体的心理一致感。个体与父母和同伴之间的依恋同心理一致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如Lempers(1992)[3]研究结果表明和谐的家庭关系与同伴支持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积极的持续稳定的资源,从而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一致感水平。   3.心理一致感的相关研究现状   A.国外研究   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各类疾病与患者的研究,Susan K.Lutgendorf[4]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一致感研究发现:心理一致感水平与老年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关系密切,低心理一致感的老年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较差,高心理一致感的则相反。   特殊人群的研究,Kjell Hansson[5]关于品行障碍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品行障碍患者的心理发展严重滞后于常人的发展水平。   对心理健康的研究,Sakari Suominen[6]通过纵向研究发现:个体的心理一致感水平高,则其健康状况也良好,男女的预测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对幸福感的研究,一项关于日本大学生的研究也显示:心理一致感的高低直接制约了幸福感的程度,而且两年后对幸福感预测能力依然显著。   对人格的研究,Tura研究了心理一致感与人格的关系,高心理一致感的个体,神经质出现的几率很小,而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出现的几率大大提高。   B.国内研究   我国林田[7]等人的相关研究发现:II型糖尿病病人心理一致感对自我护理行为有很大的影响,高心理一致感的病人自我护理行为能力相应会升高。许昭2008年的研究显示:短跑运动员与同龄普通青少年的心理一致感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短跑运动员拥有较高的心理一致感水平。而且随着运动员的水平升高,其心理一致感水平也显著提高[8]。刘俊升等以高中生为被试,分析了青少年的心理一致感特点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高中生心理一致感的发展水平存在年级的显著性差异;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的个体也越趋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来调节压力[9]。   4.研究展望   在国内,有益健康模型理论发展的比较晚,对心理一致感的研究还处在量表的修订阶段,仅有的文献也只是针对某一领域做一个简单的相关研究,使用领域有待拓展。有研究证明可以通过教育、支持等来提高心理一致感水平,目前国内也没有相关的实验研究,可以通过这些研究把心理一致感与干预措施联系起来,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发展丰富有益健康模型理论。   [1]刘俊升,周颖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