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胡希恕伤寒论讲义汇总.doc

  1. 1、本文档共1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刘渡舟胡希恕伤寒论讲义汇总

伤寒论讲义 概述 (一)作者生平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后人称之“医圣”。 张机约生于公元150~219年,今之河南南阳人。 (二)成书时代背景 约成书于公元200-205年,宦官、外戚掌权,封建割据,政治昏暗,战争频起,灾疫连年。 (三)版本及流传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 ↓ 魏 王叔和整理编《张仲景方论》 ↓ 唐孙思邈编《伤寒论》 (《千金翼方》九、十卷,现存最早版本) ↓ (1065)宋治平本《伤寒论》 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正(国内已无原刻本) ↓ (1144)南宋成注本《注解伤寒论》 ↓ (1545)明代汪济川校订本《注解伤寒论》 ↓ (1599)明赵开美的复刻本 分述 一、学术渊源 1、基础理论继承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 2、诊法源于《内经》、《难经》。并修正取舍; 3、药学理论源于《神农本草经》、《胎胪要录》; 4、方剂理论来源于《汤液经》及当时散在的验方; 5、张仲景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成就 系统地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为临床医学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创立“六经证治”,使外感病的辨证论治有规律可循,为温病学形成奠定基础。 确立“辨证论治”原则,从而形成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制定若干治则及许多行之有效方剂,为中药方剂学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三、伤寒的涵义 《伤寒论》以伤寒两字命名,若从广义看 ,“寒”者“邪”之义也。“寒”从狭义可视为六淫之“寒邪”; 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统称(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乃至疫疠之气),一个共同特点:发热。 狭义伤寒:为广义伤寒中一种,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四、六经的概念 六经是生理性概念,指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各经又可分为手足二经,概括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 六经病:病理性概念,机体感受外邪后表现出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六组不同证候。 五、《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 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贯穿在《伤寒论》全书的始终。作为《伤寒论》辨证施治的纲领。 六经辨证是对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病理反映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找出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病证(阳证、阴证),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为六类病证。 各类病证反映外感病在整个过程中或病程的某个阶段所呈现的综合病证,并非各不相连的独立病证。 (二)六经病的传变 传变的概念 传:病证由某一经发展为另一经,并可以用六经病的提纲证加以概括,称之传经。 变:某一经病证起了质的变化,再也不能用六经病提纲证加以概括。 2、影响传变的因素 1)正气的强弱; 2)感邪的轻重; 3)治疗的当否。 3、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 1、由表入里,2、由实转虚,3、阳证转阴 4、传变的依据:脉证 常见名词术语 合病: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出现. 并病:某一经病证未罢,另一经病证又起两经病证往往同时并见. 直中:体弱正虚,外邪不经阳经而直接犯三阴经,发病即见三阴证。 循经传-病情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越经传-病情不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本经自病-未经传变,初起即为少阳或阳明病,也称“直犯”。 两感-阴经与阳经同时发病。 阳病入阴-病情加重,阴病出阳-病情减轻。 六、六经病证治则治法 太阳病—汗法 三阳病 阳明病—清下法 祛邪为主 少阳病—和解法 太阴病—温中法 三阴病 少阴病—温阳育阴 扶正为主 厥阴病—寒热并用 攻补兼施 八法俱备:汗-麻黄汤 吐-瓜蒂散 下-承气汤 和-小柴胡汤 温-四逆汤 清-白虎汤 补-小建中汤 消-抵当汤 药物疗法,针刺疗法,艾灸疗法 内服外用,汤、散、丸、栓、含剂 始终贯穿了扶阳气,存津液精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