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彦直的设计监造中山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吕彦直的设计监造中山陵

吕彦直的设计监造中山陵   在南京东郊的钟山风景区内,众多民国建筑众星拱月般地围绕着一座宏伟壮观、庄严肃穆的陵墓,这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中山陵。现在,每年都有数百万海内外宾客前来瞻仰。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中山陵与一个流星般短暂却炫目的名字――吕彦直紧密相连,他既是中山陵的设计者,也是陵墓的监造者,正是他的呕心沥血为我们留下了这样光辉的杰作。   吕彦直,字仲宜,又字古愚,山东东平人,1894年生于天津,1913年以庚子赔款公费从清华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先攻读电气专业,后改学建筑。毕业前后曾作为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的助手,参加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校舍的规划、设计,同时描绘整理了北京故宫大量建筑图案。1921年回国后寓居上海,开设彦记建筑事务所。1925年在中山陵公开征集陵墓设计图案评比中获首奖,并应邀主持中山陵建设,终因积劳成疾患肝肠癌于1929年病逝,年仅35岁。吕彦直与梁思成、杨廷宝被称为我国近代建筑三宗师。在他短促的一生中,设计、主持监造了中山陵,并主持设计了广州中山纪念堂等大型建筑群,这都是我国近代建筑中融汇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代表作,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构思巧妙,中西合璧,中山陵图案设计脱颖而出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按其遗愿归葬南京紫金山,成立了由张静江、汪精卫、林森等12人组成的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设葬事筹备处于上海。段祺瑞政府也下令国葬,以示隆重。中山陵的建造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工程,陵墓设计图案至关重要。几经研究,葬事筹备委员会通过了《征求陵墓图案条例》,决定向海内外悬奖征求陵墓设计图案,至9月15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共收到应征方案40余件。当时年仅31岁、名不见经传的吕彦直在上海报名后,潜心研究了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根据《征求陵墓图案条例》的设计要求,参照紫金山地形,经过两个多月夜以继日地工作,精心绘制出平面呈一大钟形的平面图及建筑物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等9张设计图和1张祭堂侧视油画,撰写了约1000字的《陵墓建筑图案设计说明》,对布局、用料、色彩提出了初步设想。此次设计图案的评选,除宋庆龄、孙科及筹备委员会亲自评阅外,由委员会聘请凌鸿勋(南洋大学校长)、朴士(德国著名建筑师)、王一亭(著名画家)、李金发(著名雕刻家)等4位评判顾问分别对仅标暗号、不署姓名的中外建筑师、美术家应征图案,写出书面评判意见。结果,吕彦直的设计图案获得首奖,二奖为范文照,三奖为杨锡宗,名誉奖7名。   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陵墓建筑特色,又有创造性的突破。首先,陵墓整个平面呈警钟形,给人以警钟长鸣、发人深省之感。孙中山在临终遗嘱中说他致力于国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吕彦直的警钟形设计图案,最符合“唤起民众”之意。其次,从设计来看,它结合山坡地形地貌将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巧妙地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用大片绿地和宽大的石台阶把这些单体建筑组合成为一组庄严肃穆雄伟的整体建筑群,主体建筑――祭堂虽采用了传统的造型,但却把平面设计成方形,突出四个角墩,屋顶采用蓝色琉璃瓦,墙体采用花岗石,护壁及柱子均采用黑色花岗石,烘托着孙中山的白色大理石雕像,十分肃穆。最后,祭堂在前,墓室在后,使用祭堂时,墓门可以不开,墓室为圆形,墓圹一周筑有石栏,便于谒陵者以此瞻仰,而且墓穴在地下,即使地面建筑被毁,孙中山先生遗体也不会受损。凌鸿勋评价说:“此案全体结构简朴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做钟形,尤具木铎警世之想。祭堂与停柩处布置极佳,光线尚足,祭堂外观甚美……此案建筑费较廉。”李金发评价说:“造成一大钟形,尤为有趣之结构。”王一亭说:“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   评选结束后,所有应征者图案都放在大洲公司楼上公开展览五天,展览期间每天来参观者平均约在一千人左右,中西各报纸各有评论,是为当时中国建筑界的一大盛事。展览结束后,葬事筹备委员进行复议,一致认为吕彦直设计方案“简朴坚雅,且完全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精神”,决定采用此方案建造陵墓。      殚精竭力,鞠躬尽瘁,中山陵建设精益求精      吕彦直在设计图案入选后,受聘担任中山陵墓建筑师,主持绘制建筑详图、选用建筑材料、监工及工程验收等事务。他担当此重任后,立即着手编制初步概算,限于经费,经葬事筹备委员会讨论决定,工程分两部进行。吕彦直深知,要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必须要有一个资金雄厚,施工经验丰富的营造厂承建,而当时上海几家大营造厂中,只有曾经建造过上海电话大厦、外白渡桥和南京南洋劝业会的姚新记营造厂最为合适。但直到招标结束的前5天,仍未见姚新记来投标。他一面将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