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地球外的中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永不消逝的电波]地球外的中继   [编者按]中继通信,通俗来说就是电波的接力赛跑,是延伸通信距离的一种有效方式。1945年.战争的硝烟刚刚在世界散去,大多数人还在为下个月的生活发愁时,英国皇家空军的一位雷达技师,却将全部精力专注于空中驰骋的无线电波,他的名字叫A.C.克拉克。克拉克提出了用人造星体来实现无线电中继的设想,并撰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当年10月号的《无线世界》杂志上。题目正是今天本文的标题――《地球外的中继》。只过了十几年。这个设想就变成了现实,让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通信成为了可能。      早期的探索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个只有83.6千克重的小家伙携带了一个功率仅1瓦的发射机,在20.005和40.002兆赫兹的频率上发射0.3秒时长的单音脉冲。虽然在地面的接收机中只能听到“滴、滴、滴”的声音,但这着实是人类第一次聆听大气层以外的声音了。1958年圣诞节前,美国发射的首颗通信试验卫星搭载了一个磁带录音机,向全世界广播了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圣诞致辞――“这是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在讲话。仰仗科学进步的奇迹,我的声音通过在外层空间运行的卫星来到您的身边。我只想传达一个简单的信息:通过这独一无二的方式向您和全人类表明,美国对世界和平与人类亲善的愿望无处不在。”   虽然是卫星向全世界的第一次录音广播,但有幸直接收听到它的人为数甚少,因为卫星发射功率小,对地面接收机的灵敏度要求颇高。不过绝大多数美国人依旧在反复播送的新闻节目中聆听了这段讲话,所以说这次卫星上的广播试验,其政治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要实现通信中继,必须具备两个要素:首先要同时具备收发两项功能,只有把收到的弱信号放大再发出去,才能实现接力;其次要有持续的能源供应。但是苏美首次发射的这两颗卫星有一个共同点:哥俩都是“聋子”――只有发射机,没有接收机。而且当时还没有太阳能电池,只能依靠自身的电池供电。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一号”在“滴滴滴”响了22天之后没了声音,艾森豪威尔的讲话也只在大气层外坚持了差不多一周。既要规避这两个技术缺陷,又要完成通信中继的历史使命,最终促使美国航空航天总署启动了人类首个使用卫星做中继通信载体的“回声”计划。   前面已经介绍过,地球大气外层存在“电离层”,短波通信就是利用电离层反射来实现远距离通信的。但与短波不同的是,电离层对于超短波和微波来说是“透明”的。可以反射超短波和微波的是金属,但茫茫太空中又有何金属可寻呢?“回声”计划就是以人造卫星作为反射体,来实现地球上两点间的中继通信。“回声”卫星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气球,由一层仅12.7微米厚的镀铝聚酯薄膜制成(如今这种薄膜在超市里茶叶、饼干等食物的包装中随处可见,但在当时可是实打实的高新技术)。在火箭中,这些薄膜是折叠存放的,一旦被送入预定轨道,薄膜内包裹的升华剂就会迅速变为气体充满整个卫星,最终在2分钟内膨胀成一个直径30.5米的大气球。   “回声”计划的第一颗卫星本来应该在1960年5月13日发射升空,那是一个星期五,也是西方人避之不及的“黑色星期五”。很不幸,搭载“回声”1号的“德尔塔”火箭发生了故障,发射以失败告终。于是,NASA的工程师们不得不重新组装一颗新的卫星――“回声”-1A,并于同年8月12日将其送入1600千米高的圆形轨道。1964年,又发射了一颗更大的“回声”2号,直径达到41米。利用这颗卫星,美国首次实现了与苏联的卫星中继越洋通信。   因为“回声”卫星只能反射电波而不能将其放大,所以在地面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微乎其微。此后,美国也停止了这种无源卫星中继系统的试验,这两个闪闪发亮的大气球在到达使用寿命后,双双坠入大气层烧毁,而装有强力放大器的有源卫星开始崭露头角。   最早配置转发器的卫星是美国在1960年10月发射的“信使”1B。它具有每秒55000比特的传送速率,试验期间成功进行了《圣经》和图像的传输。但是在升空17天后,地面站失去了与“信使”1B的联络。它的后继者是贝尔实验室的“电星”1号,首次实现了横跨大西洋的电视信号转播。在“电星”成功的基础上,美国于1962年发射了“中继”1号,在次年向日本和西欧进行电视转播时,意外地将肯尼迪遇刺的画面进行了现场直播。      不同的运行轨道      前面提到的几种卫星的轨道高度都在1000千米上下,属于近地轨道的范畴。近地轨道上的卫星绕地球一周只需要几小时到十几小时,如果我们从地面上观察的话,这些卫星只要几个小时就会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这就意味着两个通信对象“共视”卫星的时间很短,如果一颗卫星结束凌空时,下一颗卫星还没有“赶到”,中继通信就会中断。   增加卫星的数量,组成庞大的卫星通信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此举不仅需要发射多颗卫星,还需要建立完善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