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实践.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实践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实践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6年11月4日由教育部发起并委托中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大学语文研究会合作召开的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呼吁,应把大学语文当成大学课程里的公共必修课。目前,加强大学语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氛围和共识已基本形成,但在实践运行之中,还是会面临许多学院并不愿意开设大学语文课、许多学生对大学语文也不是很欢迎的尴尬情况。这其中固然有客观因素,大学教育已认识并重视实践创新课程的重要性,在对课堂教学的课时进行了一定量的压缩以保证实践创新课程的学时,在这样的要求之下,许多学院只能采用压缩公共课以保证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时;经济飞速发展之下浮躁的社会风气使学生认为只有专业课对自己的就业从业有直接帮助,效果立竿见影,在学习过程中更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在思想上对公共课程就不予重视,把人文素质课看成可有可无的课程;而一些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也使学生无法对大学语文产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也表明,人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构建的过程,而不是外塑的结果。孔子曾说“因材施教”。今天为人师者面对时代和学生的新特点,应把研讨的重点放在课程和教学方法革新上,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想,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地把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这才能实现学生自我构建,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面对不同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方法也应随之改变。我们现在面对的是90后的学生,生活安逸,他们获得信息渠道丰富,懂的东西较多,接触新事物的能力更强,面对复杂的世界勇于发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对那些经典的、悠远的东西很难静下心来静静体味,而更愿意用更另类的方式去体验尝试。      一、展示生活的多样性,在文学中体味别样人生      人只能生活于当下,但人生的历程却是漫长而丰富的,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处于人生刚起步的大学生所经历的生活相对单纯,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向往,但却常常准备不足,作为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大学语文,有必要向学生展示丰富的人生与生活。这应该就是孔庆东先生所说的:“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学语文,首先要和整个人生挂起钩来……”   基于此,笔者对现行课本的体例进行了调整。我们现行所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是由王步高教授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教材的选文广泛,所有选文按主题共分成十三章,上课时笔者打破了课本章节的限制,把文章分为人生、爱情、美、自然四大主题,用展示、引导的方式将这些主题的不同侧面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进行体会、比较、分析,这样,即使今后遇到了与自己设想完全不同的人生境况,也不至于惊惶失措。从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生活中也能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   如《大同》一文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生,《滑铁卢的一分钟》则告诉我们人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萧萧》则在一片美丽自然的背景里展现了一种无法自我控制的人生,《长恨歌》在历史的背景里,在凄美的爱情悲剧里学生体会了当一个人无法履行人生职责时,爱情也将不存在。通过这样的阅读与展示,学生体会到人生是丰富而复杂的,虽则目前无法一一体验,但能为自己今后的人生选择作以铺垫。      二、引入充满竞争性的课堂讨论      我们常常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但他们想要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方法是学生真正想要的,学生也无法给老师以具有操作性的答案,只有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及课堂反映进行积极的探索,才能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常规做法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自己思考或是几个人一起思考,然后回答问题。这个方法以前使用十分有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对这样的讨论已不是十分积极。90后的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但却渴望团队合作,他们在竞争中长大,虽害怕竞争却又渴望竞争。因此传统的课堂讨论也应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改革。笔者把班级的学生进行了硬性分配,把他们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讲解一篇课文之前,笔者会按小组数提出若干个难易相近的思考题。在课堂上提出一个个小小的语文知识竞赛题,最先答出的小组可先行选题,这种小小的竞争会让学生十分兴奋,也使他们课外有意识地去看一些文学方面的知识,以期下次选题获胜。选定题目后,小组聚集讨论,大学语文常在低年级时开设,同学之间并不是十分熟悉,硬性分配的小组模式可让学生学会和并不熟悉的人合作,这种陌生的熟悉感也会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而且课堂上聚集式讨论,会使学生找到一种找朋友似的快乐,使沉闷的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