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复杂条件下箱涵基坑的设计
复杂条件下箱涵基坑的设计
摘要:在复杂地质以及周边存在建筑物情况下的基坑设计向来是国内设计人员面临的难点。本文以市区内的箱涵基坑为例,对处于软土地基且距离建筑物较近的基坑设计提供了详细设计思路,为国内同类型的工程提供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基坑支护;水泥土挡墙;钢板桩;位移控制;
Abstract: In the complicated geological and surrounding existing buildings foundation pit design case is always difficulty facing domestic designers. Based on the area of the box culvert foundation as an example, provides detailed design ideas to design of foundation pit in soft ground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buildings nea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same type of engineering.
Key words: foundation pit; cement-soil retaining wall; steel sheet pile; displacemen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过人箱涵或过水箱涵需要在已建道路下方甚至闹市区穿过,因其周边存在较多已建建筑物且地质条件复杂,如何控制箱涵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成为设计人员面临的难题。
本次设计的37号路1号过街箱涵横穿37号路,并位于37号路上部的A1线跨线桥2号及3号桥墩中间,基坑内边线位于两桥墩外围,距两桥墩最小距离为1.5米。地铁六号线位于37号路西北边,与37号路及A1线跨线桥基本平行,与本次设计基坑相关的六号线高架桥桥墩分别为第五联的XH15号桥墩以及第五联的XH16号桥墩,其中XH16离基坑最近,其承台与基坑内边线最小距离8.98米。XH15承台与基坑内边线最小距离13.67米。此外,在基坑南侧有一栋18层的楼房(桩基础),距基坑内边线最小距离7.81米。
图1 基坑平面位置图
一 地质概况
根据地质钻孔揭露,基坑附近稳定水位埋深介于1.2~1.8m之间,并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
场地内分布三层土,其中4.2米厚杂填土,呈灰褐、褐红色等,组成物主要以建筑垃圾、砂土及粘性土为主,局部含生活垃圾;6.9米厚淤泥,呈流塑状态,具有高灵敏度、高流变性、高触变性、高压缩性和低透水性;其下为微风化灰岩。
二 箱涵基坑设计
根据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工程地质条件和周边地形,从安全、经济、合理、可行的角度出发,主要采用旋喷桩水泥土挡墙+钢管桩+预应力锚索+放坡支护、钢板桩+钢管桩+预应力锚索+放坡支护两种支护方式,本工程基坑共分成A1、A2、B1、B2四个区域,具体描述如下:
2.1 基坑A1区和A2区(A1区:位于垂直37号路走向的靠北侧的基坑长边的中部,A1线跨线桥正下方位置;A2区:位于垂直37号路走向的靠南侧的基坑长边的中部,A1线跨线桥正下方位置;开挖深度5.93米)
设计基坑采用旋喷桩水泥土挡墙+钢管桩+预应力锚索+放坡支护,放坡开挖2米,坡率采用1:1.25,并在坡面上喷射20厘米厚的C20钢筋混凝土面板(双层φ8@20×20的钢筋网格)。坡角设置4米宽平台,因平台顶面距现状跨线桥底面仅3米左右,无法打桩或施工搅拌桩,故在平台上设置3.3米宽旋喷桩水泥土挡墙,旋喷桩直径为0.6米,旋喷桩之间搭接0.15米,旋喷桩要求进入灰岩顶面。每根旋喷桩顶部内插1.5米长的插筋,插筋直径1.2厘米,上覆20厘米厚C20喷射钢筋混凝土面板(双层φ8@20×20的钢筋网格)。为提高水泥土挡墙的抗倾覆能力及整体性,在旋喷桩内插入两排钢管桩,直径11厘米,管壁厚度为4毫米,其中靠基坑内侧钢管桩间距0.5米,并要求进入灰岩2米。远离基坑的一排钢管桩间距1米,要求进入灰岩2米。在水泥土挡墙临空面喷射20厘米厚的C20钢筋混凝土面板(双层φ8@20×20的钢筋网格)。为保证坑内现状2号及3号桥墩安全及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坑内采用格栅式旋喷桩加固。基于控制水泥土挡墙位移及稳定性考虑,在挡土墙内侧设置预应力锚索,预应力锚索设在水泥土挡墙顶部往下0.5米处,预应力锚索采用3×7φ5钢绞线,长度为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