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太白“七药”的研究进展
太白“七药”的研究进展
摘 要:笔者就多年来从事太白“七药”研究的体会,对太白“七药”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为这一优势资源的研究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太白七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4,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2-0120-04
从天然资源中寻找新药,是当今世界新药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天然药物资源极为丰富,而且,我国特有的自然条件培育的生物多样性导致的天然药物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复杂多变,加之丰富的传统中医药理论和悠久的使用历史,使得从民间药物中开发研究新药,寻找先导化合物,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天然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
秦岭主峰太白山,地处华北、华中、西北、西南植物区系交汇之地,中草药资源异常丰富。俗语云:“秦地无闲草”或有“太白山上无闲草,满山都是宝。认得作药用,不识任枯凋”。一是说明秦岭太白山的一草一木都有药用价值,二是说明千百年来人类同疾病作斗争和对草药深入研究的成就。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就发生在秦岭北坡长安、周至、宝鸡沿山一带。唐代著名的上林苑是皇家种药狩猎的场地,就在终南山脚下的户县、周至沿山一带。隋末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居太白山10余年,从事医药研究、采集、栽种和炮制中草药,研究药性,为民治病,著有《千金翼方》,收载药物800余种,并详细记载了200余种药物的采集、炮制、主治功能。后人为纪念孙思邈对医药学的功绩,称其为“药圣”、“药王”,太白山则被称为“药山”、“神山”。
太白山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有药用植物500多种,主要分布在草本植物中,以双子叶植物药用种类为最多,如毛茛科、罂粟科、小檗科、蔷薇科、伞形科、茄科、茜草科、唇形科、菊科等;单子叶植物如百合科、兰科、香蒲科、莎草科等,素有“亚洲植物园”之称。除了重要的大宗药材党参、当归、杜仲等外,太白草药中以“七”命名的太白“七药”可谓太白山药物资源的一大特色。太白山草药不仅资源丰富,疗效也特别广泛而特殊,尤其在抗肿瘤、活血化瘀、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等方面的奇特疗效,已引起了不少中外医药专家的重视;近年来我们科研小组对太白山药物资源进行了大量的文献及资源的调查研究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下面就近年来有关太白七药文献、资源、生药、化学、药理、临床及新药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为开发这一特色的优势资源提供参考。
1 太白“七药”品种整理
七药记载最早见于1590年《本草纲目》草部第12卷之“三七”,此后少数志、著略有记载,如1960年出版的《本草推陈》和1963年出版的《本草推陈》(续本)仅记载有钮子七、菊三七、土三七等三种“七药”。1957年以著名草医李伯生为首的太白草医草药人员总结出七药72种,编成歌诀在民间广为传颂。之后,随着人们对中药在疾病防治中重要作用认识的不断增强,民间药的研究不断增多,太白七药作为秦岭山脉最具特色的药材资源引起人们广泛重视,对其研究及记述也在逐渐增多,如《中华本草》中共记载七药280多种(包括正名和异名),其中的许多七药在太白山都有分布、《陕西中草药》中以正名收载的七药共计48种,《太白草药志》(太白县卫生局油印本)中收载七药50种,《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以正名和异名记述的七药品种102种,《中国中药资源》记载太白七药104种,历版药典对七药也有记载,如1977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七药有三七、红毛七、钮子七、桃儿七、秤杆七等数种,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收载的珠子参即为民间七药钮子七(因形状而得名)。此外,国内许多学者对七药的研究也作了大量总结整理,如上世纪80年代聂伯纯等[1]就对太白七药的本草考证、涵义及功效进行综述,同时对太白七药的应用前景也作了重要分析,他指出“太白七药据不完全调查整理研究已有176种之多,涉及到50科102属,有163正种,11变种和2变型。全国有七药约274种,而太白山则有176种,所以七药在太白山的分布是最集中,使用亦最广泛。综上所述,七药是中药中的一个最年轻最有活力的新家族,它将被更多的人们所关注,并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其后,程虎印[2]又对太白山七药的发展历史、名称种类、应用类群及在中医药中的地位、七药理论体系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整理、分析,并提出了“七药群”的概念。他认为:“七药群中同一类群的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有效成分、性味功能等方面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近年来,我们在总结前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对太白七药的研究报道进行了广泛的文献检索,对流传在民间的太白七药之精华――“七十二种七”的品种来源、功效主治、化学研究、药理研究、临床等多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为太白七药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太白“七药”化学研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