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推流:污染物质由于河流流速的推动沿着水流前进方向运动的污染物输送形式。 Q1 = V ρ Q1 ---污染物质推流量(mg/m2 · s) V ---河流速度(m/s) ρ ---污染物质浓度 ( mg/m3) 2、扩散:污染物质的进入,使水流产生可浓度差,污染物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迁移的物质运动形式。 Q2 = -K (dρ/dx) Q2 ---污染物质的扩散量,mg/m2 · s; dρ/dx ---单位路程长度上的浓度变化值,mg/(m3 · m) K ---扩散系数(m2 /s) 推流和扩散是同时存在而又相互影响的运动形式,由此产生了污染物质从排入口往下游逐渐降低的稀释现象。 4、工业用水水质要求 工业用水 用 途 饮用水 生产技术用水 锅炉用水 冷却用水 锅炉的结构形式和压力对水中悬浮固体、硬度和溶解氧等各项指标有严格要求。 包括原料用水、生产工艺用水、生产过程用水。表1-9 水质条件:尽可能低的水温;不会有水垢和泥渣沉淀;对金属腐蚀性小;不会因微生物等的繁殖使管道和设备堵塞。 水质要求: 浑浊度≤50~100度 H2S≤0.5~5 mg/L 铁≤0.1~0.5 mg/L 碳酸盐硬度100~350 mg ( CaCO3)/L *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初期雨水及城镇污水; 生活污水一般呈弱碱性,较容易处理; 工业废水成分复杂,处理难度较大; 淋溶作用使初期雨水更具危险性; 城镇污水是一种混合污水; 合流制与分流制排水系统。 污水的类型与特征 第三节 * 水体自净作用与水环境容量 第四节 * 水体的自净作用 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污染物质被分散、分离或分解,最后水体基本上或完全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自然过程。 净化机制分为三类 物理过程: 稀释、扩 散、沉淀、挥发等; 化学和物理化学净化:中和、絮凝、吸附、络合 氧化、还 原; 生物净化: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 废水在水体中的稀释和扩散 竖向混合阶段:污染物排入河流后因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弥散作用逐步向河水中分散,由于一般河流的深度与宽度相比较小,所以首先在深度方向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从排放口到深度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的阶段称为竖向混合阶段,同时也存在横向混合作用。 横向混合阶段:当深度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后,在横向上还存在混合过程。经过一定距离后污染物在整个横断面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这一过程称为横向混合阶段。 断面充分混合后阶段:在横向混合阶段后,污染物浓度在横断面上处处相等。河水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持久性污染物的浓度将不再变化,非持久性污染物浓度将不断减少。 (一)稀释机理 (一)稀释机理 q+Q2 (二)水体混合稀释 1、混合系数α:参与混合稀释的河水流量与河水总流量之比。 完全混合断面前,α1;在完全混合断面及其下游,α=1。 经验数值:流速为0.2~0.3m/s,α=0.7~0.8; 流速较低时,α=0.3~0.6左右; 流速较高时,α=0.9左右。 (二)水体混合稀释 2、稀释比n:参与混合稀释的河水流量与废水流量的比值。 (二)水体混合稀释 3、经校正后的完全混合污染物浓度计算公式 ρ1=0,Q 〉〉q 简化为 二、水体的生化自净 消耗过程(耗氧)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 还原性物质的分解; 沉积淤泥的分解; 水生植物的夜间呼吸 大气中氧向水体的扩散; 水生植物光合作用。 溶解过程(复氧) (一)水体中氧的消耗与溶解 * 二、水体的生化净化 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曲线,称氧垂曲线。 D = S - X D — 亏氧量; S — 饱和溶氧量; X — 实际溶氧量; 氧垂曲线 耗氧速度与剩余有机物 浓度成正比; 复氧速度与亏氧量成 正比。 距离 (二)氧垂曲线公式 耗氧速率 复氧速率 溶解氧的实际增加速率 亏氧量的变化速率 氧垂曲线公式 * 临界点的亏氧量 某点的溶解氧量 (二)氧垂曲线公式 从受污点到临界点所需时间 氧垂曲线公式的工程意义:(1)用于分析河水中溶解氧的 变化动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