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的研究述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的研究述评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的研究述评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作家、文艺批评家、女权主义者,她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先锋代表。伍尔夫的许多作品在出版后,随即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对其作品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主要探讨了伍尔夫作品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并着重分析了研究伍尔夫小说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述评;叙述学;现代主义小说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被人们誉为是继简?奥斯汀(Jane Austen)与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之后最伟大的英国女小说家,她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散文家及女权主义者。伍尔夫在文学创作及文学评论上的成就与开拓至今依然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文学创作。   一、伍尔夫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伍尔夫于1882年出生在英国伦敦,其父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是英国著名的传记作家。伍尔夫在童年和少女时遭受了一系列的精神创伤。首先,其同母异父的两位哥哥对她实施性侵犯。其次,家庭成员的接连去世对伍尔夫打击颇大:伍尔夫十三岁时,母亲去世;两年后两个姐姐去世;1904年,父亲去世。伍尔夫日后的抑郁与精神错乱和上述创伤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战与二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圈的中心人物,她也是布卢姆茨伯里(Bloomsbury Group?)的重要成员之一。(布卢姆茨伯里是二十世纪初至二战期间,在英国伦敦布卢姆茨伯里地区活动的文人团体,其成员来自于艺术界、文艺评论界等。)伍尔夫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曾多次精神崩溃,1941年伍尔夫投河自尽。   伍尔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伍尔夫共创作了9部长篇小说:《远航》(The Voyage Out)、《夜与日》(Night and Day)、《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达洛卫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奥兰多》(Orlando)、《海浪》(The Waves、《岁月》(The Year)与《幕间》(Between the Acts)。在散文创作方面,较为著名的文章与散文集有:《现代小说》(Modern Fiction)、《一间自己的房子》(A Room of Ones Own)和《普通读者》(The Common Reader)等。在文学创作上,伍尔夫倡导主观真实论,她强调小说要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能将重心放在摹写现实生活上,此观点和英国文坛当时盛行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大相径庭。她将当时一些著名的小说家称为物质主义者,伍尔夫认为虽然此类作家的小说写得很好,但并没有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并没有描绘出真实的生活。   二、伍尔夫作品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虽然学术界研究伍尔夫的作品由来已久,伍尔夫本人的许多书信与日记也涉及到其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思路,伍尔夫作品发表后评论界也较为关注,但在二十世纪60年代之前一直没有研究伍尔夫的热潮出现。直至二十世纪70年代,文学评论界,尤其是英国的文学评论界对伍尔夫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许要归功于当时历史条件下,女权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研究者不仅研究其小说、散文,甚至对于她的精神崩溃、自杀、个人爱好及私生活都进行了专题研究。这股二十世纪70年代始于英国的对伍尔夫研究的热潮逐渐在世界各地展开,美国、日本等国也相继成立了专门研究伍尔夫的学术团体或机构,对其的作品进行系统的研究。   在中国大陆地区,虽然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就有中国学者翻译了伍尔夫的随笔,但对于伍尔夫作品的翻译与研究是在二十世纪80年代,才真正展开。1981年《外国文艺》率先刊发了舒心翻译的《邱园记事》和赵少伟翻译的《现代小说》。1982年出版的袁可嘉等人选编的《外国现代作品》收录了《墙上的斑点》和《达罗威夫人》。进入90年代后,伍尔夫的主要长篇小说和散文相继被翻译出版。如:李乃坤选编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伍尔夫作品精粹》、刘炳善翻译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书和画像》, 瞿世镜选编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伍尔夫批评散文》等。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对伍尔夫的研究。200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其中包括了《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这三部现代主义小说经典之作。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4卷本《伍尔芙随笔全集》较为完整地收录了伍尔夫散文随笔。 虽然国内对伍尔夫作品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同国外研究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在解读伍尔夫作品方面,研究者最初的研究方法大都较为传统,喜从其小说的创作主题等入手来解读文本。随后,研究者开始从女权主义、意识流等角度解读文本,尽管这样的研究较之前期有了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