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腔源流与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昆山腔源流与演变

PAGE PAGE 1 昆山腔的源流与演变 [内容提要]作为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昆山腔,明清文人笔记中都说魏良辅是鼻祖。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和梁辰鱼在音乐和曲本方面为昆曲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但自从1960年路工在《真迹日录》中发现魏良辅《南词引正》关于昆山腔发源于元朝末年的记载以后,对昆山腔的起源和形成问题便必须进行重新探讨,本文提出了五点新的认识。元末昆山人顾坚是昆山腔形成期具有代表性的原创歌手,魏良辅是昆山腔的革新者。自魏良辅、梁辰鱼以后,昆山腔以苏州为中心,迅速地流播到全国各地,在艺术风格上演变出多种不同的昆腔支派,“声各小变,腔调略同”,如北昆、湘昆、晋昆、川昆、永昆、京昆等流脉,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昆山腔流变的简况。全文分三个小题:一、南戏四大声腔中的昆山腔,二、昆山腔起源新证,三、昆山腔的流变与今存。 这次能来港参加“探索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今存学术研讨会”,实感无任欣慰。我早先曾主编了《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和《昆曲艺术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对昆山腔历史的探讨下过一些功夫,今将个人研究的心得归纳起来讲一讲,愿与同仁们相互切磋。不周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南戏四大声腔中的昆山腔 宋元南戏是与金元北剧对称的名词,北曲系统的杂剧大多是一本四折的短剧,南曲系统的戏文则是一本几十出的长篇大制。明人祝允明《猥谈》记载:“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徐渭《南词叙录》也说南戏发源于南北宋之际的温州地区。但当它传播到其他地区后,其音乐唱腔便结合各地的语言特色,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地方声腔,同一个剧本,可以用不同声腔来演唱。宋元之间流行的是弋阳腔、馀姚腔、海盐腔,到了元朝末年又出现了昆山腔。《南词叙录》是徐渭在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写成的,书中记载: 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馀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7月版242页。 这明确地反映了南戏四大声腔的流播情况:弋阳腔源出江西弋阳县,传播的地域最广;馀姚腔源出会稽绍兴府馀姚县(今划入宁波地区),已流传到常州、池州、扬州一带;海盐腔源出嘉兴府海盐县,已流行于湖州、温州、台州等地。昆山腔源出苏州府昆山县,因兴起于三腔之后,开始阶段只流行于“吴中”(苏州地区),但其声调优美,后来居上,其影响力竟超过了三腔。这是什么缘故呢?主要是明代嘉靖年间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土腔进行了改革创新,提高了它的艺术美感,明人沈宠绥在《度曲须知·曲运隆衰》中记载: 嘉(靖)、隆(庆)间有豫章魏良辅者,流寓娄东(太仓)、鹿城(昆山)之间,生而审音。愤南曲之讹陋也,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华均,功深镕诼,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要皆别有唱法,绝非戏场声口,腔曰“昆腔”,曲名“时曲”,声场禀为曲圣,后世依为鼻祖,盖自有良辅,而南词音理,已极抽秘逞妍矣。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五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0月版198页。 可知魏良辅对昆山腔的革新是革除南曲唱腔中的“乖声”,做到唱口细腻,字正腔圆,咬字吐音讲究平上去入四声;一字多腔,分头、腹、尾三段切音;所谓“气无烟火”,是指运气得法,深沉而不浮燥,转音自然柔和,悠扬悦耳,号称昆曲水磨调。 魏良辅,字上泉,号尚泉,原籍江西豫章(今南昌),寓居于昆山、太仓。他从事艺术活动的年代主要是在明世宗嘉靖(1522—1566)年间,当时昆山土腔比较粗糙、原始,他便融合南北曲加以琢磨改进。明末清初人余怀在《寄畅园闻歌记》中说: 南曲盖始于昆山魏良辅云,良辅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缕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当是时,南曲率平直无意致。良辅转喉押调,度为新声:疾徐高下清浊之数,一依本宫;取字齿唇间,跌换巧掇,恒以深邈助其凄唳。吴中老曲师如袁髯、尤驼者,皆瞠乎自以为不及也。……而同时娄东(太仓)人张小泉、海虞(常熟)人周梦山竞相附和,惟梁溪(无锡)人潘荆南独精其技,至今云仍不绝于梁溪矣。合曲必用箫管,而吴人则有张梅谷,善吹洞箫,以箫从曲;昆陵(常州)人则有谢林泉,工擫管,以管从曲;皆与良辅游。而梁溪陈梦萱、顾渭滨、吕起渭辈,并以箫管擅名。 可知魏良辅是兼学北曲和南曲的,他对昆山腔的改革工作有一帮乐工协助,在乐器的伴奏方面很讲究。南戏诸腔中弋阳腔、馀姚腔和海盐腔均无弦索伴奏,只用打击乐节拍,而魏良辅改革昆山腔时采用笙、箫、弦、笛,丰富了伴奏乐器,增强了演唱效果。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今昆山以笛、管、笙、琵按节而唱曲者,字虽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