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地方土地数据统计机制的研究
明清时期地方土地数据统计机制的研究
内容提要明清时期的区域土地数据通常是由不同种类的土地数据折算得到的财税数据,定额赋税、土地生产力差异和级差地租等是制约县级政区调整纳税数据登记方式的决定性因素。辖区登记方式的调整既体现了原额赋税下,地方政府与基层民众之间的互动过程,也体现了同级政区间不同登记制度的差异性。
关键词地方利益折亩土地登记数据明清时期
[中图分类号]K248;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6―0102―07
虽然在梁方仲、何炳棣、潘晶等学者对已有历史时期官方统计数据性质、功能研究的基础上,近年的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土地数据登记中存在两个登记体系,然而,对两种登记体系形成的机理,迄今仍鲜有关注。有鉴于此,本文以河南县级土地登记及其变更动因为中心,探究两种登记体系普遍盛行的人文背景。
一、典型土地登记制度分析
万历十年(1582)汝宁府商城县《丈量则例碑记》日:“官民军屯地粮并今奉钦依田粮实数,照司府州县卫所次序先总后撒,先地后粮,本司委经手员役磨算,候刊刻成书,呈院咨部及该科备照外,即将今清丈地粮实数刻石公堂,永为遵守等”。这次清丈旨在均平地税,“清浮粮以苏民困事”,结果发现自嘉靖四十年(1561)清丈以来商城县“节年输纳并无失额”,于是在编著税册时,将阖县清丈过的652317.042亩土地,包括坐落在固始县境插花地(飞地)一并按照成化八年(1472)从固始县分出时纳税土地登记的惯例,即,“因山高地瘠,田地浇薄,虽有上中下三等,该以小亩二亩五分折算一大亩,摊派原额税粮,总撒相符”,“除将地粮折亩实数,具结申送外,合行遵奉院文刻石公堂,永为遵守施行”。
清初,商城土地多已荒芜,时任知县贾钟锈在招徕复垦的同时,又接受了刻不容缓的熟田清丈和纳税土地呈报任务。而此时商城县仅存万历十年《丈量则例碑记》,土地旧册荡然无存,亦“无昔年老吏士庶可以咨访”,同时,商城境内仍不安宁,“南乡小丑(土寇)不时出没”。为应付上司,安抚阖县士民,贾钟锈决定“暂报成熟地五百二十一顷八十亩三分六厘,俟地方大定之后搜访旧册,另将折亩确数俱文补报”。然贾钟锈却因顺治三年(1646)城县陷落而罢去,折亩确数上报遂无下文。顺治四年十月,继任者卫贞元丈量阖县军民田地时,一改以往二亩五分折算行粮旧例,“将二亩五分折算一亩之数,按亩定弓,该弓七尺九寸五厘六毫,即以七尺九寸五厘六毫作为一大弓,便是一亩,更属简便”,规定:“弓尺式以此尺量,五尺便是小弓,旧例丈二亩五分折算一亩以此尺量,七尺九寸五厘六毫便是大弓,丈一亩,即是一亩,不必折算”。新旧两种土地丈量程序的异同在于前者以每5尺为一步弓,240弓为一亩丈量、登记土地后,再按2.5:l比例将其折算为税亩;而后者以7.956尺为一步弓,240平方弓为一亩,即按照(7.56 x7.56)×240/600=2.531917亩实际土地折算为一税亩,直接将丈量后的土地转化为税亩登记。调整后的丈量与登记方式既维持了原有纳税登记体系,又简化了登记程序,因而得到了商城士民的认可。
此后30余年清丈中,后继者七位县令在登记纳税土地数据时,“俱系七尺九寸五厘六毫之弓,行之无紊”。然而,康熙十六年(1677),清政府因平定吴三桂叛乱而增加粮饷,县令叶尔茂“患数不敷,改为七尺五寸之弓,随变作二亩三分五厘折算一亩”,继任县令袁舜荫因循未改,但不料一时之变通却成为定例,商城士民“十余年来偏重为累”。为恢复到原有登记体系,商城士民遂上呈前事,希望“援比汝、息二县三亩六分折算一亩之例”纳税(表1)。知县许学全在请求“照汝属则例一视同仁”的同时,鉴于成例不容改变,“仍复二亩五分折算一亩,旧有之例,永著为令”;继任县令谈永祚亦复请仍照旧例。直至康熙二十九年(1690),巡抚都察院阎兴邦始准商城县土地登记沿用万历碑记弓式。
类似商城县提请纳税土地登记恢复为旧例的州县,在河南北部亦较为常见。如陕州,税亩登记“以二百四十步为一小亩,以水、平、坡三色折之。……以七百二十步为一亩,照志公石尺”。清代重修的《赋役全书》仍按行粮科地概折一色,每亩以为720步扣算,粮内自有地等,赤历载地不载粮,士民乐业。顺治十五年(1658),清政府饬令呈报开垦土地时,州守求功心切,将开垦土地以每亩240步上报,以至于部分新垦土地重新抛荒,遗累士民。康熙六年(1667)以后,在历任官员和士民的申诉下,康熙二十四年(1685),纳税土地登记始复旧例。而黄河北岸的怀庆府属六县,虽然自明洎清纳税土地登记均以240步一亩,怀庆士民为此苦连连,但至少在清代中期,新垦土地已开始折亩纳税。如乾隆《孟县志》载:“孟地旧分五等,通折一等行粮。土脉稍腴者为一等,以为二百四十弓为一亩;其次以一亩二分折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