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昙石山遗址出土纺轮的研究_000002
昙石山遗址出土纺轮的研究_000002
【关键词】福建;昙石山遗址;纺轮;闽江下游流域;史前文化
【摘 要】本文通过对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及闽江下游流域同类型遗址中出土的纺轮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总结了昙石山遗址出土纺轮的基本特征,对其制作方法、技术和工具进行了阐释,探讨了各时期不同型式纺轮的使用情况及其所反映的当地的史前纺织水平,最后对纺轮纹饰和随葬纺轮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并探索了其文化内涵。
四、各时期纺轮的尺寸变化
为讨论昙石山遗址各时期出土纺轮的尺寸变化,我们选取了第六至第十次发掘出土的36件样本进行了统计(表三)。
从表三可知,昙石山下层时期的纺轮直径均在3.7至6.2厘米之间,而且4件在4厘米以上,厚度在1.4至3.97厘米之间。虽然这一时期出土的纺轮数量较少,且此处仅能例举5件有尺寸数据的样本,但这一尺寸特点从与其年代类似的平潭壳丘头遗址出土的纺轮上可以得到印证。壳丘头遗址出土的8件陶纺轮直径均在3.1至5.9厘米之间,其中直径超过4厘米的有6件,最大的一件直径5.9厘米,厚3.1厘米[23]。
从昙石山文化时期开始,纺轮出现变小、变薄的趋势,直径3~3.7厘米、厚度1~1.4厘米的纺轮数量明显增加,部分直径甚至不到3厘米,厚度也仅在1厘米左右。
纺轮的尺寸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纺线技术的进步。尺寸较大、质量较重的纺轮适合纺比较粗韧的纤维,一方面较重的纺轮便于在纺线过程中将纤维拉直,另一方面,由于所纺纤维比较粗韧,使用较重的纺轮也不至于将纤维拉断。以此类推,尺寸较小、质量较轻的纺轮应当是为适应使用较细的纤维纺线而制作。葛、麻、丝是中国人最早采用的纺织材料,这在全国各地考古发掘中已不乏证据:在陕西华县泉护村、河南三门峡庙底沟、甘肃临县大河庄和秦魏庄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布纹,同时期的江苏省吴县草鞋山遗址和浙江吴兴钱漾山遗址甚至还出土了葛布与苎麻布残片以及丝绳[24]。上述遗址均距今6000年左右,早于福建昙石山下层时期。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葛、麻为材料的纺织活动已遍及我国大江南北,纺织技能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遗憾的是,由于纤维类的遗物极难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保存下来,所以在昙石山遗址至今未能发现可以印证其纺织水平的实物。但间接的证据还是可以找到的:昙石山遗址曾出土了一件带刻划八角星纹的纺轮(编号为T1005③A:1),其截面呈扁梯形,通体施赭色陶衣,正面刻划双线八角纹和直线放射纹(见上期图三,9),属于黄瓜山时期(4000B.P至3500B.P)[25]。带有这种纹饰的纺轮在国内一些史前遗址也有发现,如江苏省武进县潘家塘遗址[26]、江苏省海安县青墩遗址[27]以及江西省靖安县郑家坳遗址[28]等,年代处于5800B.P至4200B.P之间,均早于黄瓜山时期。有学者认为这种八角星纹饰模仿的是原始织机的卷经轴扳手[29],本文同意此说。一方面,在本文第二节中已指出,黄瓜山时期包括闽江下游流域在内的福建东部沿海诸遗址中普遍出现纺轮出土量较之前一个时期大量增加的现象,这显然反映出这一时期纺织活动已达到一个比较繁盛的阶段,出现原始织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另一方面,可与其后的黄土仑时期纺轮出土量急剧下降的现象联系起来思考:这一时期正处在中原的商周时期,虽然出土的青铜器极其稀少,但其陶器制作和装饰手法上浓重的仿青铜器特点已证明其深受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文献资料表明,在中原地区,商代纺轮数量开始明显减少,很可能出现了其他的替代工具 [30] 。黄土仑时期出土纺轮数量明显减少的现象与同时期中原地区基本同步发生。据此可以推测,可取代纺轮的原始织机很可能在黄土仑时期的福建东部沿海地区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运用,而使用原始织机的先声则应当出现在黄瓜山时期。此外还有一个来自闽江上游地区的重要旁证: 1978年在武夷山白岩的一具船棺中曾出土一批由大麻、苎麻、蚕丝以及木棉织成的纺织品,经碳14测定距今约3500年左右[31]。这是福建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纺织品实物。经检测发现,其麻织品经、纬纱都是绩后加捻的,密度分别为经向每厘米20~25根,纬向每厘米15根,甚至高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麻织品。该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在3500年前,福建闽江上游地区的纺织业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闽江流域史前文化之间存在交流的现象已得到考古证明[32],这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昙石山遗址为代表的闽江下游流域史前纺织生产受其影响也可能达到相当的水平。
五、纹饰特点
昙石山遗址出土的纺轮中,许多表面有繁简不一的纹饰,装饰方法有戳点、刻划及彩绘三种,施加位置也不尽相同:或单面,或边沿,或通体。有少数纺轮上兼有两种不同的装饰手法,如戳点纹与刻划纹并存(图五,4)。
戳点纹是指在纺轮的表面或边沿以针状物戳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年全国“红旗杯”班组长大赛(复赛)备考试题库(简答、案例分析题).docx VIP
- Java_vue基于Spring Boot 在线音乐网站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docx
- 水银血压计使用方法.ppt VIP
- 钻井常识200问重点.doc VIP
-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申报表.pdf VIP
- UI设计(拓展) UI界面设计的常用方法 ui界面设计2-UI设计的常用方法.ppt VIP
- 国家开放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招聘与培训实务》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 VIP
- 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VIP
- 2025《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常见运用案例分析》2300字.docx
-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任务工单 3任务1任务工单 ok.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