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管子论说文论证的技巧
浅析管子论说文论证的技巧
摘要: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文学领域中论说文压倒一切。《管子》76篇多数为论说型,正是这一时代背景的反映。论说必须讲究论证技巧。《管子》中常见的论证技巧主要有:托古援经式权威论证,推前衍后式因果论证,正反对比式比较论证,“分别以明之”的解析论证,“譬称以喻之”的比喻论证,“以近知远,以一知万”的事例论证。
关键词:《管子》;论证技巧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7)02-0119-06
历史上的战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文学受其影响亦呈现出与前期不同的面貌。章学诚说:“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1)(P60)在社会动荡、战争蜂起,官学下移、私人讲学兴起的时代,人人都欲陈己见,以匡现世、挽时弊,在文学领域,表现为论说文章压倒一切(2)(P4)。《管子》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从现存的76篇看,除“内言”、“短语”、“杂言”、“管子轻重”中含有少量记事及《弟子职》、《问》等几篇应用文,其他均是论说文。它们不仅数量多,同时也代表了《管子》一书的文风。杨忱序曰:“《管子》论高文奇,虽有作者,不可复加一辞。”(3)(P576)张??NB076?T唬骸啊豆茏印诽煜缕嫖囊病!?(3)(P576),均以论说文章而言。论说必须讲究论证逻辑与灵活的论证技巧。笔者以为,前人对论说文的诸多赞语正与《管子》中多样的论证技巧密切相关。
战国时已有人提出逻辑论辩的有关理论,如墨子的“三表”、“类”、“故”、“辟”、“侔”、“援”、“推”,荀子的“譬称以喻之”、“分别以名之”、“以情度情,以类度类”,韩非的“矛盾”、因果论证等。由于论证方法的自觉运用,他们的论说文,论述周密,说服力很强。本文拟对《管子》中常见的论证技巧进行浅析。
一、托古援经――权威论证
权威,指为人信服的、具有示范作用的措施、言论或古书。《管子》中的权威论证分为托古论证和援经论证两类。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借用古代帝王具体的施政措施、言论的,称为托古论证;征引古代典籍的,称为援经论证。
1.托古论证
《管子》中的托古论证与诸子书中的以事说理不同。《管子》中所托之古事基本没有故事情节,这与《庄子》、《孟子》、《韩非子》中用来说理的具有情节性的故事形成鲜明对比。托古论证在战国很有市场。罗根泽在《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中谈到:“返古思想为人类通性之一,中国人尤甚。况当战国乱离之时,颠沛失所,更易引起慕古返古之思,故各家著书立说,每每托古。即彰彰较著者言之:‘儒墨两家,俱祖尧舜,道家为黄帝之说,许行托神农之言。’”(4)(P75)尽管墨子、荀子、韩非子对谁能代表真正的尧舜之道曾提出质疑,但当时人们对上古帝王的存在是没有疑问的。因此,假古人之言、托古人之事,以坚人之信、益己之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论证方式。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明理引乎成辞,征以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5)(P335)
托古论证在《管子》中有三种表现形式。
有时,它以特称帝王的形式托古立言。这些帝王往往上溯到汤、禹、舜、尧、以至黄帝、燧人、伏羲。《桓公问》中,齐桓公询问“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的方法,管仲回答说:“勿创而作,时至而随,毋以私好恶害公正。察民所恶,以自为戒。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也;汤有总街之庭,以观人诽也;武王有灵台之复,而贤者进也;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管仲以黄帝、尧、舜、禹、汤、武王为例,建议桓公设“啧室之议”。这里没有抽象说理,仅将先王的具体做法原盘复述,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五帝的传说中,黄帝为其首。《史记?五帝本纪》颂扬黄帝“修舆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他建立了卓著功绩,当时各诸侯一致推尊为“天子”(6)(P3)。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7)(P37),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他们均是大同治世的创建者。借用他们的为政措施证明自己的观点,具有无可辨驳的说服力。又如《任法》,中心论题是讨论以法治国。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作者说“昔者尧之治天下也,犹埴之在埏也,唯陶之所以为;犹金之在炉,恣冶之所以铸造。其民引之而来,推之而往,使之而成,禁之而止。故尧之治也,善明法禁之令而已矣。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尧之治、黄帝之治,均是任之以法,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