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常见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优化治疗.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见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优化治疗

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1)非药物治疗和危险因素处理 包括戒烟、控糖、锻炼、降脂,以及减重。有充分证据表明, 如无禁忌证,需应用他汀类药物以及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不能 使用阿司匹林者应使用氯吡格雷 (2)β受体阻滞剂 此类药物是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基石,并可降低血 压,降低病死率。糖尿病并非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 (3)其他 如有β受体阻滞剂使用的禁忌症,可代之以二氢吡啶类钙 通道阻滞剂,尤其长作用的制剂(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硝苯地 平控释或缓释制剂)或长作用的非二氢吡啶类制剂(如维拉帕米或 地尔硫卓)。其他可应用的药物还有ACEI(HOPE和EUROPA)和 噻嗪类利尿剂(ALLHAT) 伴稳定性心绞痛的高血压治疗 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常需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包括卧床休息、持续心电监护、氧疗、静脉给予硝酸酯类药 物、应用吗啡,以及β受体阻滞剂或其替代药物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均应在无禁忌证,且无低血压或心衰状况下应用。伴前壁心肌梗死、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或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加用ACEI。利尿剂对于长期的血压控制,尤其患者伴容量超负荷,往往也是必需的。 伴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高血压 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此类患者的治疗与上述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相似,不过,溶栓治疗、直接PCI,以及控制心律失常等治疗可能更重要,更具紧迫性。 β受体阻滞剂和ACEI适用于所有没有禁忌证的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无低血压、心衰或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可以立即开始应用β受体阻滞剂。 CCB一般不宜使用,除非患者有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或伴严重的梗死后心绞痛、室上速等且应用其他药物未能有效控制者,或者用于辅助性进一步降低血压的治疗。 伴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高血压 2012年 《二氢吡啶类CCB在慢性稳定型冠心病中应用》 中国专家共识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可应用长效二 氢吡啶类CCB作为初始治疗药物之一;血压正常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 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可换用或加用二氢吡啶类CCB 当冠心病患者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β-受体阻滞剂作为初始治疗药 物疗效欠佳时,可使用CCB作为减轻症状的治疗药物;当β-受体阻滞 剂作为初始治疗药物效果不满意时,可联合使用长效二氢吡啶类CCB 推荐使用具有明确临床研究证据的长效二氢吡啶类CCB,避免使用短效 制剂 除血管痉挛性心绞痛以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一般避免使用CCB 中国心血管杂志.2012;17(4):241-244. 2013 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管理指南: 预防事件: 如果患者有其他的合并症(如心力衰竭,高血压或糖尿病),推荐使用ACEI或ARB(IA类推荐) European Heart Journal Advance Access published, 2013 * 特殊情况下降压药物的选择 ——2013ESH/ESC 2013 ESH/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Key Questions Current status of hypertension with CAD What drugs should you use? Blood pressure goals Associate and reflection 2010中国高血压指南 2014JNC 8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降压目标 130/80mmHg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39(7):579-616. 2.Mancia G, et al. Eur Heart J. 2007;28(12):1462-536. 3. Britov AN, Bystrova MM. Kardiologiia. 2003;43(11):93-7. 4.Chiang CE, et al. J Formos Med Assoc.?2010;109(10):740-73.? 5. European Heart Journaldoi:10.1093/eurhe

文档评论(0)

tianebandeya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