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传播环境中的语言暴力现象探究
微传播环境中的语言暴力现象探究
董慧
湖南大学新闻与艺术影视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微博与微信为主要代表的“微传播”方兴未艾,极大地扩展了公众的话
语空间,成为人们自由地发表言论的新阵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微传播”隐含的弊端也渐渐显露,
其中“网络语言暴力”就是最典型的问题之一。本文以当前的“微传播”环境为背景,以近来发生的“王
凤雅事件”为切入点,从传播学视角探究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在当下呈现出的新特征及其背后产生的主要原
因,并从政府、媒体、用户三个维度提出应对网络语言暴力的策略,以期为营造绿色网络环境提供理论依
据。
关键词:微传播;王凤雅事件;语言暴力;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A
如今,随着移动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用户需求的迅猛增长,我们毫无疑问已经进入了
“微传播”时代。《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 年在各大自媒体平台中,
微信公众号以63.4%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成为社交媒体的领头羊。截至2017 年9 月,微
信日均登录数量达到9.02 亿人,微博用户规模也持续扩大,微博月活跃用户共计3.76 亿,
[1]
日活跃用户达1.65 亿 。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极大地扩展了公众的话语空间,成
为人们自由地发表言论的新阵地。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不少网络公共事件在社交媒体平台
不断发酵蔓延,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屡见不鲜,使社会产生了普遍的担心和忧虑,引发了人们
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语言暴力”尚无统一概念,本文则将网络语言暴力定义为:网民
对未经证实的事件,以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形式,利用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媒体
大量传播,造成当事人名誉权、隐私权及人格权受到严重侵害的一种网络集合行为。
一、 “小凤雅事件”概况
2017 年,河南省太康县女童王凤雅不幸患上眼癌,其父母因无法承担巨额的医疗费
用,而选择通过网络募捐平台向社会求助。2018 年 3 月,有爱心人士曝料称,王凤雅的父
母将筹得的善款提现后并没有用于救治王凤雅。5 月 24 日,自媒体“有槽”发表文章《王
凤雅小朋友之死》引发了社会热议。文章称,王凤雅的父母将募得的15 万善款用于治疗儿
子兔唇,却放任女儿的病情不断恶化,最终导致孩子不幸离世。这一消息经网络大量转发传
播后,刺激了人们的情感神经,网友纷纷指责王凤雅的父母涉嫌诈捐和重男轻女。微博大V
作家陈岚也发布消息称,3 岁女婴王凤雅疑似被亲生父母虐待致死,漫画作家“卷卷”
则自行创作了一组漫画“描述了王凤雅的一生”,进一步推波助澜,使事件持续发酵。
而在“红星新闻”、“ 丁香医生”等自媒体的实地考察之后,事件发生了反转,还了王凤
雅家人清白。
- 1 -
二、 “微传播”环境下“小凤雅事件”中语言暴力的特点
(一)传播速度更快,群体性更强
从技术层面看,在“微传播”环境下,由于网络技术的便捷性,网民可以通过复制粘贴、
转发等方式将信息迅速地在微博和微信中进行传播和扩散,短时间内就形成“网络舆论”。
指间即可实现传播者和受众的大量互动,继而形成蝴蝶效应,这样高效率的传播前所未有。
此外,微信和微博作为新的社交平台,其无门槛、匿名性等特点也让人们肆无忌惮,通过网
络很容易形成一群人对一个人的“围攻”。因此,“微传播”环境下语言暴力传播速度更快、
群体性更强。
(二)生成更简化,暴力性更强
网络语言暴力发展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文字本身的使用,多有攻击性、
侮辱性、嘲讽性的过激言论,如网络谩骂等;第二个阶段是语言的暴力作用,通过过激语言
[2]
的使用,激起人们的情绪,进而延伸到行为方面,形成现实侵权,如人肉搜索等。” 在 “微
传播”环境中,网络语言暴力生成直接进入第二阶段,网民们形成集群式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