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名二子说》课件 1
名二子说 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感受一处也许你不曾晓得、不曾到过的名胜古迹。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种名胜古迹吗? 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这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省眉山市西南,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三苏祠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有正门、前厅、启贤堂、云 屿楼、披风榭、碑亭、半潭秋水一房山等各种屋宇堂廊数十处,点线呼应,疏密有致,匾额对联,异彩纷呈。 三苏祠,被誉为中国四川古典园林的典范。1984年被确立为“眉山三苏博物馆”。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么这三苏是谁呢? 苏洵、苏轼、苏辙 两位儿子苏轼苏辙的名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是“车”字旁,对苏轼、苏辙两位文学大家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其父苏洵在当年给儿子起名时深有讲究我们却不曾知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名二子说》。 文学知识——“说”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以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名二子说:论说二子取名轼和辙的缘由。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八家之中苏家占三席,可见其父治家有道,教子有方,如果没有一个父亲的用心良苦,也不能有我们日后的两位文学大 家,那么其父苏洵何许人也。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年轻时应试不举,仁宗嘉祐初年携二子入京,其文受到欧阳修称赏,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国家典籍编撰官员)、文安县主簿(掌管文书的官员)。苏洵与人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追赠光禄寺丞(从六品)。他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著有《嘉祐集》传于后世。 写作背景 庆历六年(1046年),苏洵赴京赶考,尽管才学可以“帝王师”,可在朝廷腐败、官场黑暗的环境下还是落榜了。他由此对科举、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年返乡后,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当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苏洵决心不“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但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 我们再来具体体会一下这位父亲深重的心迹。 (1)介绍古车四结构,强调车轼的特殊位置和作用。 (2)对苏轼的劝诫。内敛外饰。 苏轼起名原因:而苏轼从小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洵希望苏轼要像车轼那样处于要位,放低身段,甘为人扶,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 第一段“轼”名说 第二段“辙”名说 (1)强调辙的特点和优势。(没有功劳、不担责任) (2)对苏辙的勉励。冲和淡泊。 苏辙起名原因: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左右逢源,尽力王事。苏洵希望他像车辙一样甘居人后,仿效依循,深沉持重。 苏洵这篇用心良苦的名二子说,不仅表现出他对两个儿子的深切了解,也对两个儿子进行人生为人处事的深刻教诲,表达了一位高深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重望和深深劝勉。 拓展二子字,总结写法 其实无论文中的苏轼苏辙,还是同学们的名字,都不能称之为名字。名字名字,有名还得有字。因为苏轼从小生性旷达,苏洵希望他在轼的位置上瞻前顾后,所以又给苏轼起了个字叫作“子瞻”,意思是让他高瞻远瞩,谨慎小心,而对于另一个儿子苏辙,相对比较放心 ,取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仿效依循,谨慎持重。 这种用物的特点来说明一个道理写法是:托物寓意。 名字知识 名字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姓名文化,它包括“姓、名、字”三部分,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 古人因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古时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夏商代两代人的名如夏桀商汤;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注重玄学,讲究高雅,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僧佑;唐宋时,道僧红极一时,以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 古人都因名取字,两者相联,通称名字,清朝王应奎做了最权威的阐 释:名用来区分彼此,字则表示德行。古人小时有小名,大了叫大名,名是阶段性的称呼,等有了字,名就应该避讳。而“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jī簪)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能够伴随和影响他一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