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8课《百家争鸣》PPT课件.ppt
* . * . * . * . * . 导语解读: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 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其中儒、道两派为最高峰 春秋战国 西 汉 宋 明 明 清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学出现.比较成熟 立为正宗.成为主流 吸收佛道.形成理学 受到质疑.地位不动 儒家思想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在此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500年前的文化地图 请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礼崩乐坏 天下大乱 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2、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3、文化: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的思想家。 4、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 5、现实需要: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儒家的开创者 2.孟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3.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名人档案] 孔子 儒家1号人物: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 靓名: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生卒: 鲁国(今山东曲阜 ) 籍贯: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后裔 成分: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头衔: 教书育人,传闻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主要工作: 1.孔子: (1)思想家: (2)教育家: (3)儒家学派创始人: 以“仁”与“礼”的学说为中心;推行德治,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教学法)。 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六经”成了儒学的基本文献。 孔子的活动 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留下言论集:《论语》 一、孔子讲学 有朋自远方来, 君子坦荡荡, 己所不欲, 三人行, 三军可夺帅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不亦乐乎。 小人常戚戚。 勿施于人。 必有我师焉。 匹夫不可夺志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说说孔子的名言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德不孤,必有邻。 孟子 2.孟子: (1)思想内容: (2)影响: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思想。 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2)地位: 荀子 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稷下学宫 稷下百家争鸣 战国时代,齐都 临淄的稷下学宫, 是当时学术文化的 交流中心和诸子百 家争鸣的重要场 所。稷下学宫的创 建,稷下百家争鸣 的展开,不仅形成 了先秦百家争鸣的 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古代 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 期 仁的 思想 民本 思想 人性论 仁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春秋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同 异 奠定 基础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结合孔子与荀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与荀子的“礼”有什么不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提倡“礼”是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的;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提倡“礼”的目的是缓和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二)老庄之学(道家思想) 1.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特征: 2.老子的思想(《老子》一书中) 3.庄子 4.评价 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 (1)“道”是世界根本。 (—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转化都是无条件的。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3)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主张回到“小国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海尔平台化建设》ppt教案模板.ppt
- 九年级数学试卷讲评课.pptx
- 安徽凤阳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区域评估报告(环境影响区域评估+环境标准).pdf
- 危险货物道路输运押运人员从业资格考试模拟题及答案.doc VIP
- 八年级信息技术(下)Python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小学英语五年级The little horse crosses the river课件.pptx
- 农行反洗钱与制裁合规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大全-下(判断题).pdf VIP
- 甄嬛传英文剧本.docx
- 2022河南省家政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母婴护理项目技术工作文件.pdf
- 2022八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期末考试(python).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