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呼吸 生理学(精品·公开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 呼 吸 要 瑞 莉 学习重点 1、掌握呼吸的概念、基本环节和生理意义。 2、了解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掌握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理解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及生理功能。 3、了解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掌握肺活量、用力呼气量、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的概念。 4、理解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动力、过程和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 5、掌握O2及CO2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了解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6、理解延髓、脑桥对呼吸的影响。掌握血液中PCO2升高、PO2降低和H+浓度升高对呼吸的影响及作用途径。 第一节 肺通气——肺泡气体的更新 一、肺通气的动力 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内压力与大气压力之差。 肺通气的原动力是呼吸运动 。 (一)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是指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由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 ,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 。 (二)肺内压 (三)胸膜腔负压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由于在吸气末或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此时 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若视大气压为零,则 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力 (一)弹性阻力 1.肺弹性阻力 (1)肺泡表面张力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alveolar surfactant)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并释放的一种脂蛋白混合物。 三种生理效应: ①减少吸气阻力,有利于肺的扩张。 ②防止肺泡内液体积聚,而出现肺水肿。 ③稳定大小肺泡的容积。 (2)肺弹性回缩力: 肺组织含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回缩力。在一定范围内,肺被扩张的程度越大,弹性回缩力也越大,致使肺弹性阻力增大。 2.胸廓的弹性阻力 胸廓是一个双向弹性体 当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胸廓的弹性阻力为0; 当肺容量小于肺总量的67%(平静呼气末)时,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向外,是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当肺容量大于肺总量的67%(深吸气状态)时,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向内,是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3.肺和胸廓的顺应性 弹性阻力R:弹性体受外力作用时所产生 的对抗变形的回位力 顺应性C: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扩张 的难易程度 顺应性(C)与弹性阻力(R)成反比关系 : C=1/R (二)非弹性阻力 非弹性阻力主要指气流通过呼吸道时的摩擦力。 包括惯性阻力、黏滞阻力和气道阻力。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 (一)肺容量 (二)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平静呼吸时,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18次 2.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 呼吸频率 第二节 气体在肺泡和组织中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气体扩散的动力是换气部位气体分子间所存在的气体分压差。 气体的分压差决定着气体交换的方向和扩散速度。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肺换气 肺换气的过程 肺换气的结果是肺毛细血管内的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2.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 (2)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称为通气/血流比值 。 正常成人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为: 4.2L/5L=0.84。 (二)组织换气 组织换气的过程 组织换气的结果是使流经组织的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2. 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 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主要有细胞代谢水平、毛细血管血流量、毛细血管通透性及其开放数量、气体扩散距离等。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O2的运输 (一)物理溶解 占血液运输O2总量的1.5% (二)化学结合 PO2高(肺) Hb+ O2 HbO2 PO2低(组织) 2.氧解离曲线 二、CO2的运输 (一)物理溶解 占血液中CO2运输总量的5%。 (二)化学结合 碳酸氢盐形式约占CO2运输总量的88%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约占CO2运输总量的7%。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延髓是呼吸基本中枢 脑桥是呼吸调整中枢 二、呼吸反射 (一)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1.化学感受器 (1)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它们能感受血液中的PCO2、PO2 和H+浓度的变化。 (2)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对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的H+浓度改变极为敏感 。 2.C

文档评论(0)

花好月圆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