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乌珠穆沁典型草原植被盖度的空间异质性的研究.docVIP

西乌珠穆沁典型草原植被盖度的空间异质性的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乌珠穆沁典型草原植被盖度的空间异质性的研究

西乌珠穆沁典型草原植被盖度的空间异质性的研究   摘要: 采用地学统计方法,以西乌珠穆沁典型草原3类不同地貌的3个试验区内植被盖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空间结构和异质性。经研究发现,3类地貌试验样地的植被盖度均值较为接近,在32.99%~40.77%之间,其变异系数值均小于10%,属于弱变异性范围。3个试验样地植被盖度的拟合模型决定系数在0.60~0.71之间,拟合度较好;根据C0/(C+C0)值可知,随机因素在3个样地植被盖度的空间变异中所起的作用的权重顺序为低山丘陵样地坡地样地波状高平原样地;3类不同地貌试验样地的结构比[C/(C+C0)]均大于75%,植被盖度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由空间自相关部分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占到总空间异质性的80%以上;3个试验样地中植被盖度连续性最好的是低山丘陵地貌样地,其次是坡地地貌试验样地,最后是波状高平原地貌样地。 3个试验样地均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空间格局差异明显。经克里金空间插值后得到3个样区植被盖度的空间分布图,并对植被盖度的分布做了定量研究。   关键词: 典型草原;植被盖度;地统计学;空间异质性;遥感;半方差函数;草地沙漠化治理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22-0283-06   植被盖度是景观环境适宜程度的指示因子,是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景观演变过程的综合结果,因此植被盖度不仅是群落结构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土地退化特征的一个直接的主导性表征[1],更是指示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指标。栗钙土层是典型草原土壤的主要组成结构,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协同演化而来的,具有栗色腐殖层和明显钙积层的地带性土壤。 植被盖度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即不同的空间位置上植被的盖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土壤与植被的空间异质性既作为一种原因也作为一种结果在植物群落中广泛存在着[2-5]。   伴随着近几年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该技术监测植被的相关特征数据,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已应用在实践中。但介于目前研究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利用快捷的遥感技术监测栗钙土层厚度的变化,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因而,典型草原植被与土壤空间格局协同演变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空间插值法是获取自然地理要素空间信息的主要方法之一[6]。幅员辽阔的典型草原上,植被盖度数据的缺乏和不均匀,使得利用空间插值法来模拟植被盖度空间分布成为一种必然。   本研究采用地学统计方法,以典型草原不同地貌的3个试验区内植被盖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空间结构和异质性,定量揭示两者空间变异和协同演变的规律。通过空间分布图,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有沙化趋势的区域,对这些区域加以重点保护,将有利于延缓草地的沙漠化。   1 试验设计及数据预处理   根据Landsat5遥感影像和西乌珠穆沁旗地形图,选取研究区位于西乌珠穆沁旗巴拉嘎尔郭勒镇南部偏西方向,范围是117°16′~117°37′E,44°25′~44°32′N。在这个区域内踏查选择具有坡地、低山丘陵和波状高平原地形地貌的3个试验样地,每个试验样地的面积约为25 km2。   研究?^内植被主要有大针茅、羊草、星毛委陵菜、糙隐子草、麻花头冰草、冷蒿、褐沙蒿、多根葱、苔草、猪毛菜等,每个样地调查样方内出现植被种类在34~45种之间。   布点采样时间为7月15日前后,连续取样测量。为了研究草原退化区周围植被的演变规律,以及其分布是否具有各向异性,布点时选择退化较为严重的区域为中心,利用GPS定位,十字交叉布点,沿梯度方向等距离布点取样,东西方向采集50个样方点,南北方向采集100个样方点,每个试验样地设150个样方点,每1个植被样方的面积定为1×1=1 m2。在每个样方均采集以下数据:样方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坐标、海波高度、植被总盖度、植被自然平均高度、地上生物量、植被类型、每种植被的分盖度、密度及相对密度,以及栗钙土层相关数据。3个试验样区在卫星图上的分布位置及样地布点如图1所示。   利用SPSS软件进行植被盖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3个样地数据均通过显著水平α=0.05的K-S检验,数据满足正态分布。使用GS+7.0软件,进行半方差函数拟合及地统计分析[7-13],利用ArcGIS 10.2地学统计分析模块进行植被盖度的变异函数建模和空间插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3类地貌试验样地植被盖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类试验样地的描述性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3个试验样地植被盖度平均值相差不多,采样时发现,3个样地内研究空间异质性的调查区域的植被种类都在36种左右,在退化较为严重的采样中心区域,植被类型均以小型草本、蒿类、葱属、委陵菜属为主,有很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