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贝母类药材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docVIP

近10年贝母类药材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10年贝母类药材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近10年贝母类药材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相关资料,从性状、显微、分子标记、高效液相等鉴定,概述贝母类药材鉴定技术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贝母类药材的鉴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贝母类药材;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10.028   贝母类药材作为临床上的常用药,其来源复杂,经常出现伪品。本文综述贝母类药材的鉴定方法,对今后的贝母类药材的应用有较高的实践意义。   1 性状鉴定   性状鉴定主要是观察完整的中药及中药饮片。唐生斌等运用性状的不同特征对贝母类药材及它的混淆品、伪品等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不同样品的性状具有一定的差异,可以将性状特征的差异作为贝母属种间鉴别的参考依据。   浙贝母:扁圆球形,高10~20毫米,直径10~35毫米,二瓣,类肾形,近等大,表面稍粗糙,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淡棕色。   湖北贝母:扁圆球形,高6~22毫米,直径6~35毫米,二瓣,类肾形,多数大小悬殊,表面稍粗糙(有的可见棕色斑点),类白色至淡棕色。   伊贝母:新疆贝母为类球形略扁,高5~10毫米,直径6~12毫米,二瓣,月牙形,近等大,紧靠,类白色,表面光滑。伊犁贝母为圆锥形或类球形,高8~12毫米,直径10~25毫米,二瓣,心形,近等大,类白色或淡黄色,表面稍粗糙。   平贝母:扁球形,高5~10毫米,直径6~20毫米,二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乳白色或淡黄白色,表面光洁。   川贝母:松贝为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3~8毫米,直径3~9毫米,二瓣,大小悬殊,呈怀中抱月形,类白色,表面光洁。青贝为类球形或扁球形,高4~14毫米,直径4~16毫米,二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类白色,表面光洁。炉贝为长圆锥形或略扁斜,高7~25毫米,直径5~25毫米,二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类白色或浅棕黄色,表面有的具有棕色斑点。   2 显微鉴定   显微鉴别是鉴别贝母类药材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药材的粉末颜色,淀粉粒大小、形状,层纹形状、有无,脐点位置、形状等多种因素进行区别。   通过比较可知,浙贝母粉末为淡黄色,湖北贝母、川贝母、伊贝母、平贝母粉末为类白色。浙贝母区别于其他贝母的最大区别是可见草酸钙针晶,川贝母、平贝母、伊贝母粉末均有多脐点单粒和复粒,川贝母中多脐点单粒数目最多,浙贝母中复粒最多。平贝母、浙贝母、伊贝母粉末中的淀粉颗粒边界较光滑,湖北贝母有起伏,而川贝母有短分枝,这可分别作为鉴别湖北贝母和川贝母的一大特征。湖北贝母淀粉粒层纹最为明显,这一特点也成为5种贝母中湖北贝母的最大鉴别特征。   3 薄层色谱(TCL)鉴定   黄小鸥等“采用了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40:40:15:10)的下层溶液和正己烷-醋酸乙酯-二乙胺(11:14:1:5)两个溶剂系统作为鉴别湖北贝母、川贝母、平贝母、浙贝母和伊贝母薄层色谱法的溶剂系统,通过谱图可知伊贝母中含有西贝母碱,无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而其他四种贝母则含有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无西贝母碱。吴晓民等运用薄层色谱法对不同品种、产地、采收期的平贝母和伪品之间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其结果显示,不同采收期及不同产地的平贝母谱图相近,而不同品种的平贝母和平贝母伪品的谱图之间有着明显差异,所以采用薄层色谱(TCL)鉴定法可以对平贝母药材的鉴别提供有利依据。   4 分子标记鉴定   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来看,基因型的差异是物种表现型的主要差异,即DNA序列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个体的差异并且不受环境影响,所以通过对基因型差异的比较研究也能进行植物分类和鉴定。同时随着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出现了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所以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对中药基原植物及其饮片鉴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4.1 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   李玉锋等运用RAPD技术分析了8种贝母其基因组DNA多态性以及构建了树状聚类图,结果显示亲缘关系最近的为产地相同的川贝母和康定贝母,但产地不同的伊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与川贝母等相同产地的贝母遗传距离相对较远。因此可知,地理的分布距离越小,贝母的遗传差异性越小,反之则越大。尹春萍等对暗紫贝母和湖北贝母采用RAPD法筛选出特异性高的引物进行准确区分。龚伯奇通过RAPD技术进行分析了青海省四个地区的暗紫贝母遗传多样性,通过获得的多态性信息将每个样地的样品准确地将聚类在一起。周洁采用RAPD标记和ISSR标记相结合的技术对12个浙贝母的品种进行了分子鉴定,将地种植的贝母类群和磐安引种贝母划分开,发现了RAPD的聚类结果与ISSR标记得到的聚类结果基本一致,从而肯定了RAPD技术的鉴定准确性。   4.2 简单重复区间标记技术(inte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