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治理与体制扩容当前中国的社会组织治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PDF

分类治理与体制扩容当前中国的社会组织治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类治理与体制扩容当前中国的社会组织治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OFEASTCHINA NORMAL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5,2014 分类治理与体制扩容: 当前中国的社会组织治理 王向民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上海,200241) 摘 要:新世纪以来,社会组织的崛起及其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命题。目前地方政府形成了三种社       会组织的分类治理模式:第一,推动人民团体及免登记团体的枢纽性社会组织建设;第二,对服务性社会组织 进行项目制的组织治理;第三,通过领袖吸纳、组织(结构)吸纳与职能吸纳的方式,将草根化、多元化的利益 表达性社会组织并入政治体制。这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而精致的分类治理体系,它显示了体制扩容的政治 特征,也表明实践性政治知识的生长。 关键词:社会组织;国家治理;分类治理;体制扩容;实践性知识 作者简介:王向民,男,1977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 教授、公共事务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政治学系副系主任。研究方向是国家理论、社会组织及其治理、公 共事件与制度变迁,在《学术月刊》、《政治学研究》、《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著作有《民国 政治与民国政治学》、《中国城市基层直接选举研究》、《危机事件中的社会组织》等。主持课题有国家社科基 金项目、教育部基金项目、上海社科项目多项。 电子信箱:xmwang@dlps.ecnu.edu.cn 前    言 新世纪以来,社会组织的崛起及其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命题。几何级数的数量增长、服务性与 表达性的组织类型趋于多元、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各领域、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发生方式,无不昭 示社会组织的崛起。更为重要的是,一些社会组织逐渐放弃非黑即白的极端对立(近代西方的抗争模 式与传统中国的民间与朝廷二分)思维,发展出不同于西方与传统的“意义框架”,构建出非对抗的,甚 ① 至是建设性的行动框架。在此背景下,“社会组织”概念逐渐取代了过去常用的“非政府组织”、“非营 利组织”、“第三部门”、“志愿者组织”、“民间组织”、“公民社会组织”等不同称谓,被政府接受且初步实 现了中国化,成为中国特殊语境和制度环境中的概念。然而,中央政府的社会组织治理却较为迟滞,仍 在沿用饱受诟病的1998年制定的“双重管理”制度。与此同时,深圳、南京、广州、上海、江苏、云南、海 南等地政府已经在以“规定”、“通知”等方式,探索备案制、直接登记等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的实践, 行业服务、公益慈善、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社区服务等四类社会组织,可直接向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依 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社会组织登记制度的地方改革,意味着必须对现有社会组织模式及其治理制度加以拓展与改革,以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府管理民间社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0CZZ030)、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枢纽性社会组织” (14ZS040)的阶段性成果。 2008年,第273、277页。 ① 朱健刚:《行动的力量: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87   2014 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第 期 期实现有效的国家治理。在实践上,地方政府正在传统分类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探索更为细密、具体化与 ① 精致化的分类治理模式。我们发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