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的方案对比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隧道施工的方案对比分析

隧道施工的方案对比分析   摘 要:本文结合某隧道的具体工程,提出了三种施工方案,对施工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其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的合理性,为隧道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奠定基础。   关键词:隧道;施工;方案;分析;对比;优化;台阶法   中图分类号:TN312+.2 文献标识码:A      1 工程介绍   某隧道位于阴山山脉东端,内蒙古高原南缘之大青山低中山区,隧道洞身穿越印河与大黑河的分水岭,山脉横亘东西,山体浑厚,间歇性宽沟谷蜿蜒曲折,地面高程1512~1710m,相对高差50~170m,隧道最大埋深约130m,进口为洪积区,地形开阔平坦,进口山坡坡度相对较缓,自然坡度5°左右,出口位于大黑河右岸斜坡区,由于大黑河下切作用强烈,山坡较陡,自然坡度15°~40°。隧道DK529+500至DK532+700多成高平台,并有火山口凸起或凹陷于平台之上,有的已剥蚀成桌状山,在平台边缘形成陡坎,山体整体呈平缓宽阔梁峁及平台景观,DK525+200至DK529+500段山高沟深,沟谷受季节性水流冲刷严重。隧道通过地段总体基岩裸露,局部缓坡处及支沟有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不大,植被生长稀疏,其间支沟稀少。隧道起讫里程DK525+080~DK533+230,全长8150m,为双线隧道。全隧道除出口段2861.38m位于4500m的曲线上外,其余均位于直线上,洞内线路纵坡除进口端920m的3‰上坡外,其余为3‰的下坡。   2 方案对比   2.1 中方案   该方案自方案比选起点DK515+500引出后,上跨既有京包线和印河后,沿既有线右侧山坡而行,线路在白道梁、小东村、小西号北侧通过,于大西号南侧穿越岭隧道(6.99km),在马盖图乡南营子村东南侧出越岭隧道后,沿既有线右侧山坡布线,在姑家堡线路自华电卓资电厂北侧边缘通过至方案比选终点DK543+500。隧道6.99km/1座。该方案隧道总体埋深相对较浅,经过地层为第四系洪积黏性土夹碎石土,厚10~20m,基岩上第三系玄武岩、泥岩夹砾岩及花岗岩。隧道进口地势低洼,线路总体走向与冲沟平行,进洞前约500m为挖方路基,进口约有700m的隧道浅埋段落位于第四系的洪积地层及基岩风化层中,围岩为Ⅴ级,受地形影响,地势右高左低,右侧坡面积水不易顺利排出。隧道通过围岩级别以Ⅳ、Ⅴ为主,占隧道总长的52.8%,因此,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差。   2.2 南方案   该方案自比选起点DK515+500引出后,上跨既有京包线和印河后,沿既有线右侧山坡西行,在白道梁东侧折向西南方向,线路自白道梁南侧、正湾村北侧通过,在康家湾村南侧穿越岭隧道(8.150km),于马盖图乡南营子村南侧出越岭隧道后,沿既有线右侧山坡布线,接至方案比选终点DK543+500。隧道8.150km/1座。该方案隧道经过地层为第四系洪积黏性土、碎石土、上第三系玄武岩、泥岩夹砾岩、太古代花岗岩。洞身最大埋深130m,最浅埋深为44m,洞身主要位于玄武岩及花岗岩中。总体上隧道围岩以Ⅱ、Ⅲ级为主,约占隧道总长的69%,因此,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好。   2.3 北方案   该方案线路长25.404km,隧道11.72km/1座。隧道经过地层为第四系洪积黏性土、上第三系玄武岩、泥岩夹砾岩,太古界大理岩。泥岩具膨胀性,大理岩具轻微的岩溶现象,主要为小的溶孔、溶隙等,隧道进口位于第四系洪积黏性土层中,土层厚10~20m,,隧道洞身在七苏木至公忽洞附近经过较长的冲沟,隧道埋深浅,地层上部为粉土夹碎石,厚10~15m,下部为泥岩夹砾岩,物探资料显示该段洞身地层破碎,富水。总体上隧道围岩以Ⅳ、Ⅴ级为主,约占隧道总长的58%,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差。   3 方案分析   3.1 工程条件分析   三个方案中,南方案(DK)越岭隧道进出口条件较好,中方案(C39K)越岭隧道进口地形平缓,需作明洞接长,工程条件差,由于隧道进口处地形平缓,隧道进口前挖方路段长约500m,存在风吹雪病害,出口条件和DK方案相当,北方案(C42K)越岭隧道进口工程条件略优于中方案进口条件,出口存在较长段落浅埋地段,地形条件极为不利,地质条件差。工程地质条件南方案最好,中方案次之,北方案最差。   3.2 经济方案分析   从总工期来说,北方案工期最长,中方案和南方案相当。南方案(DK)工程条件最优,工期适中,病害较少,因此八苏木至马盖图段越岭隧道推荐南方案(DK),即8.150km越岭隧道方案。   4 隧道主要设计内容   4.1 衬砌支护设计   按喷锚构筑法技术要求设计,隧道均采用曲墙带仰拱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采用喷锚支护,衬砌及支护参数设计详见表3-1,喷混凝土采用湿喷工艺,Ⅳ、Ⅴ级围岩于每立方喷混凝土中掺加1.2kg的聚丙烯纤维,纤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