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蜀相书愤比较赏析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 * 《蜀相》 《书愤》 * 1、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并背诵这两首诗。 2、合作探究: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3、通过学习《蜀相》《书愤》两首诗,感受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目标 * 听朗读 正字音 分节奏 定基调 明意思 初读《蜀相》 * 伤感、叹惋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正字音,分节奏,定基调 bǎi hǎo 柏森森 空好音 感情基调? 1、节拍: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2、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 * 明意思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韵译 * 学习《书愤》 * 解 题 书: 愤: 书写 愤懑,悲愤 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这首诗围绕“愤”展开叙述议论抒情,请分点写出“愤”在诗中的具体含义。 *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愤:国土沦丧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战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愤:朝廷昏聩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书:年事已高、人生易老之情 愤:壮志未酬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书:建功立业之愿 愤:报国无门 * 合作探究: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探究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合作探究的要求: 立足于诗文,揣摩诗句,不做架空的分析。 * 知人论世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他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在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之后,他的政治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同时感慨万千,一代蜀相诸葛亮有丰功伟绩,却也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要“致君尧舜上”,可是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只好寓居成都,壮志难酬。 *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书愤》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 * A、《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劳、济世雄才、报国忠忱。 济世雄才——天下计 报国忠忱——老臣心 ? B、《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