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研究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研究
非自杀性自伤是指并无结束生命的意图,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常常伴有一种迫切感与渴求感,常见于青少年,最常见的目的是为了缓解负性情绪[1]。本文就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
1流行病学
Hawton等人的表明大约有7~14%的青少年至少一次地有过故意自伤史[2]。Nixon的研究显示在社区人群中,NSSI的发病率为15~17%[3],而在临床人群中为40~80%[4]。最近的几项应用DSM-V中草拟诊断标准的NSSI患病率为5.6%[5],6.7%,1.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基于方法学的不同,流行病学数据亦会存在差异,然而总的来说,在青少年中NSSI的发病率是不容忽视的。
2常见危险因素
2.1女性 有学者认为女性比男性更频繁出现DSM-V中NSSI的表现(见后),且女性更容易经由NSSI 而缓解自己的负性情绪[5]。而另外的学者认为NSSI中性别差异不明显[1]。
2.2精神疾病 研究表明精神疾病患者较正常人群有更高的NSSI发生率,同时,在NSSI中,伴有精神疾病的NSSI频率更高。这些精神疾病常常包括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障碍、物质滥用障碍、行为障碍等。
2.3儿童性虐待 有许多学者认为儿童期的性虐待在自伤行为中扮演了一个核心的角色,然而2008年的一篇meta分析指出,上述理论并不被现有证据所支持,而两者呈中度相关很可能是由于都与同样的精神性疾病有关系。
2.4人格因素 Brown指出NSSI具有较高的神经性及开放性,较低的宜人性及尽责性,Maclaren的结论基本与上述一致,却认为在开放性方面无显著差异。其中大多数的研究指出NSSI具有较高的神经性,即情绪稳定性较差。
2.5负性生活事件 负性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应激源,其数目的多少与NSSI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在NSSI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扮演了一个独特的角色。
3病理心理及生理机制
3.1强化理论 NSSI可以导致负性情绪及思想的缓解或者消除,此为负强化;也可以使患者获得一种兴奋的刺激感、满足感及轻松感,此为正强化。正负强化都参与了NSSI的发生发展。
3.2内源性阿片肽理论 有研究指出NSSI者脑脊液中的β内啡肽及脑啡肽较非NSSI者低。NSSI可以导致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而释放的阿片肽既可以缓解NSSI行为本身带来的疼痛,又可以带来愉悦及欣快感。因此导致了NSSI的重复发生。
3.3神经影像学观点 Osuch指出NSSI者存在涉及疼痛及奖赏神经回路的异常。在类似NSSI行为的冰水刺激中,NSSI组在桥脑、小脑山顶、杏仁核、海马旁回、额下回、颞上回、眶额叶皮层等区域中显示了较对照组更高的BOLD信号。丘脑、背侧纹状体及楔前叶的BOLD信号与NSSI者的减轻感较对照组有更强的联系。事后分析显示NSSI组在右侧眶额叶皮层与前扣带回的功能性连接减少,可能表明NSSI组存在情绪及行为的神经调节方面的缺陷。
4临床表现
Saraff 的研究表明:NSSI者通常选择一种自伤方式(42.3%),两种(28.8%),三种(13.5%)。用刀割(如手臂、大腿等区域)是最常见的自伤方式,约71.2%,其次为用力抓(32.7%),击打自己(26.9%),干扰伤口的愈合(19.2%),咬(15.4%),烧灼(13.5%),在粗糙的表面上摩擦皮肤(13.5%),在身体上雕刻(9.6%),用针扎(7.7%),吞咽危险物品(7.7%),拽头发(5.8%),拧(3.8%)等。
其中,大部分NSSI的动机为情绪调节,如避免感觉孤单及空虚,避免沉湎于痛苦的回忆,减轻悲伤及沮丧的感觉,作为释放愤怒及挫折感的方式等;或是为了得到某种社会效应,如通过这种方式从别人那里得到关注,阻止别人对自己期望过高等;或是寻求某种特定的感觉,如想体验一种兴奋刺激的快感,或是某种可以证实自己忍受能力强的成就感;或是原因不明的NSSI,仅仅作为一种习惯化的行为模式。
5诊断
一直以来,NSSI并未作为精神疾病的一种单独的诊断。Paul Wilkinson认为由于NSSI好发于青少年,有强烈的负性情感、自我伤害性行为及其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将NSSI作为临床上的一个单独诊断是很有必要的。在DSM-IV中,NSSI被作为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一个症状,但因NSSI的好发人群为青少年,而人格在青少年中是并未发育健全的,所以有些学者认为不应该给青少年冠以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更何况,NSSI也可以出现在不满足现有任何精神疾病诊断的人群中。DSM-V中将NSSI单独提了出来,作为一个诊断草案,并呼吁需要更多的研究。DSM-V中对NSSI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