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改革的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改革的反思
【摘要】2008年开始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是以往历届语文课程改革中力度最大的一次。它不仅是一般的人才培养,更是关系到中国民族性格塑造的重大问题。然而从笔者五年的教学实践来看,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存在着很多改革的困境,需要我们作深刻的反思,切实的行动,从而真正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中国语文教育质的飞跃。
【关键词】困境;反思;发展
Reflections o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high schools
Yin Xiaoxia Zhang Yongxin
【Abstract】Beginning in 2008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high schools, is the largest in any previous efforts in the reform of Chinese course.It is not only the talent, more significant issues shaping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hinas national character.However judging from the author five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high schools is not easy,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reform of, we need to make profound reflection and practical actions, so as to re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and personalit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achieve qualitative leap for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Key words】Mess;Reflection;Development
高中新课程改革,自2008年开始施行,至今已有一年时间。期间实施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对此,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常常引起我的思考。
2008年开始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是以往历届语文课程改革中力度最大的一次。教学的理念、方式和教材,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力图培养与世界接轨,面向未来,具有创新能力的全新人才。这种改革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尤其显得必要和紧迫。特别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它不仅是一般的人才培养,更是关系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重大问题。然而从笔者五年的教学实践来看,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存在着很多改革的困境,需要我们作深刻的反思。
一、 语文教学的道德负荷
语文学科在中国极具特殊性。相对于其它近现代才出现的学科,它最晚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时代,拥有数千年的传统,不仅仅是一般的工具性学科,更是涉及思想领域的人文性学科。这在道德倾向浓厚的中国社会,就使语文教学自觉不自觉间,背上了沉重的道德负荷。极大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语文改革的第一大困境。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教师先入为主的确定一个主题,千万百计的引导学生接受这个主题。这种做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文艺的性质道德化,结果学生的所谓体会理解,实质上都是老师的体会理解。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我们教师通常的处理方法是首先通过文章背景大谈沙皇统治的反动性,再在文中搜集罪证,来对以套中人为代表的小人物进行批判,进而上升到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论证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而不是让学生通过文章并结合自身体会,自发的理解以套中人为代表的小人物在沙皇统治下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感受作者在批判的同时,也带有深深的同情。
再如当我们讲解古人描写山水田园,隐逸闲情的诗文时,常常要扣一个消极思想帽子,以今人的道德去死套古人。如广教版语文选修2第六课《六一居士传》的思考探究练习第二题:古人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之说,请你谈谈六一与三立的关系。(第24页)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前者积极进取。后者意志消沉,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殊不知欧阳修因政见不同而甘居林下,其实正是一种立德的表现。
由上可见,当我们需要学生对一篇文章或人物作道德价值判断时,切不可进行简单的所谓一分为二的辨证分析,但又如何能让学生真正自己去理解和体会呢?沉重的道德负荷再次成为了语文新课程改革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