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国演义人物再创造因素简述
三国演义人物再创造因素简述
摘要;历史通俗小说《三国演义》在吸收《三国志》史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观念,对人物进行再创造,形成“拥刘反曹”的观点倾向,体现出与史书见解迥异、人物价值评判判然有别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将蜀汉皇帝刘备,塑造为仁爱宽厚的理想明君形象,极尽褒扬;而与刘备共争天下的,则尽力贬低,如魏国皇帝曹操,被塑造成奸诈篡逆的乱世奸雄形象。之所以这样,一来由于作者受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支配,二来作者受当时民间拥刘抑曹的观念支配,三是遵照文学创作规律塑造人物而致。
关键词:《三国演义》 倾向性 再创造 正统观念 民间文学 文学规律
史书《三国志》(作者陈寿),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这是后人了解风雷激荡三国纷争时代的两部重要作品。但两部作品呈现出迥异的的思想倾向,体现出作者认识历史各自的价值评判。在对三国时代重要人物的描述评价上,观点也见解迥异、面貌判然有别。如《三国志》以三国中最强大的魏国为正统,褒扬魏国的成分居多,对魏蜀吴三国君主的评价较公允持平;而《三国演义》则显然以三国中最弱的蜀国为正统,极力宣扬刘关张的忠义,整部小说“拥刘反曹”的态度极鲜明。《三国志》中的刘备,是一个强悍粗豪而又深通谋略,寡恩与仁厚兼具,向往皇权又讲究政治策略的封建统治者形象。史籍比较真实地展现了刘备作为一代枭雄的复杂性格。但《三国演义》作者则从儒家的政治理想出发,将他作为仁爱宽厚、知人善任、礼贤下士的君王形象来塑造,刘备成为兼济天下、匡世济民的理想明君的化身。又如曹操,《三国志》既写他富有个性,具雄才伟略、胸襟豁达、文采风流,也记述了他残暴诡诈的方面。但《三国演义》却把曹操刻画成奸诈、残忍、任性、多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奸雄典型。还有,《三国演义》对与蜀国的合作人物都极力抬高,极尽褒扬;而对与蜀国对抗的人物则尽量贬低。如诸葛亮,《三国演义》写他拥有非人的智慧,以致达到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地步,被鲁迅先生批评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被苏轼写诗赞颂为“雄姿英发”“千古风流人物”的周瑜,却被《三国演义》刻划成智谋、算计总逊诸葛亮一筹,气量狭小,忌贤妒能的笑柄式人物。对此,前人多有非议,常比照《三国志》记载人物史实点评《三国演义》,以为《三国演义》不尊重历史、不真实而多谬误。又因《三国志》属正史,文字平实无华晦涩古拙,而《三国演义》属演义小说,人物生动、想象丰富、描述精彩,当然比正史要好看,导致人们认识那段历史多凭借小说而非正史,对三国人物的印象也多是借助于小说描述形成的,这颇让学者诟病。清代章学诚就说:“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①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创造,但《三国演义》并非简单复述三国历史和人物,而是一部贯穿作者主观意识,并经艺术构思和加工,属文学再创造。至于再创造因素,我们不妨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
一、受蜀汉正统的封建观念支配
任何观念都形成于一定的时代,反映那个社会的主流观念和支配意识。从来统治者的思想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历代封建社会统治者,都竭力宣扬自己是受命于天,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标榜自己统治的不可动摇,一则用来麻痹和欺骗人民群众,消弭他们对其剥削压迫的反抗;二来则为排斥其它封建势力的争夺,以确保其家天下的安全稳固。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封建正统观念。很显然,这种观念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一家一姓统治地位的思想武器。按照这种思想原则,上天既赋予某家某姓天下,臣民百姓就只能俯首拜叩、肝脑涂地、尽忠效命而已。任何谋夺、敌对、反抗都是叛逆。汉末汉室衰微,出现三雄并争抢夺天下的局面,最后三家鼎足而均称皇道帝,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说法,本无非议。只可惜其中有所谓的“汉家苗裔”的刘备介入,旁人就难免背上名不正言不顺的口实了。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小说确立以刘备建立的蜀汉为正统,极力宣扬刘备即位的合理性,
强调他是“汉室宗亲”,他称帝是名正言顺兴复汉室,是奉天承运“续大统”。作者想方设法对他巧言美饰,处处宣称刘备的仁德,“以仁义躬行天下”“仁义布于四海”,把他塑造成宽仁爱民、知人善任、待下以诚、讲究义气的仁君形象。书中第四十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让人看到刘备如何受百姓爱戴。而曹操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篡逆,“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属于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虚伪多疑、地道的“乱世奸雄”人物,他身上集中了统治者的全部罪恶。而实际上,三国之争,不过是统治者夺取家天下的权利斗争,反映的是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勾结利用、攻打杀伐、倾轧争斗的关系,刘备称帝与曹操称帝并无本质区别,就算天下最终被刘备所夺得,其专制独裁、欺压人民的本质也不会改变。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封建社会运行着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