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丽水畲族民间山契类型及其内涵剖析
丽水畲族民间山契类型及其内涵剖析
摘 要:居于山地、以山为基的丽水畲民重视通过订立契约来置办山场,留存下了卖山契、讨山契、拼山契、分山契、便山契、送山契等类型多样的山契。这些山契不仅再现了畲族先民的生存发展状况,而且反映丽水畲族民间的交易惯例,因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关键词:丽水;畲族;山契;类型;内涵
丽水,古称“处州”,位于浙西南山区。明代以来,畲族先民大量向浙南山区迁徙,定居于“处州十县”之丽水、云和、景宁、龙泉、遂昌、松阳、青田等县高山地区。开山劈岭的畲民形成了“以山为基”的生存模式,订立了大量关于山地买卖、租讨、便换、出判、赠送等内容的契约文书。据《丽水畲族古籍总目提要》所辑录的契约文书统计,现存山契111份,[1]其中清代45件、民国时期66件,本文拟以这些山契为例探析丽水畲族民间山契的类型及其内涵。
1 卖山契:多“收字”、“存字”,多“山树合卖”
丽水畲族民间卖山契共77件,占总数69%。由于畲民辗转迁徙,急需在新的落脚点购置山场,因而卖山契中,畲民向汉人买入山场者多达80%。
1.1 “收字”、“存字”是卖山“正契”必要的补充
丽水畲族民间卖山契中有部分契约未以“卖山契”命名,代之以“卖山收字”、“山契存字”。相对于常见的卖山契而言,“收字”、“存字”内容简洁明了,只记载山地土名、交易金额等项,甚至有的仅记载卖家收取买家钱银情况,或者说明山契存放情况,却是对“卖山正契”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例如,民国十一年(1922年)丽水叶时福出具给蓝石林的《卖山收字》载:“今日与蓝石林交易民山一契,四至界限契内载明,今收过契价大洋念(廿)叁元伍角正(整)。其洋即日亲收……故立收字为据。”当日叶时福与蓝石林交易民山已形成“卖山契”,此则“收字”是契价大洋收取情况的有效凭证。
再如,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遂昌徐观发出具给雷顺元、雷法兴的《山契存字》载:“过水永泉于民国乙丑十四年十二月归业山契一纸,契内共载六土名,内有土名上堰头山一处系为雷顺元、雷法兴兄边承买管业外,其中有四土名系为本家受买。故水边归业正契并上手所有老契均由本家执存。倘雷边与上列土名山场捡用上手老契,可随时前来提出照证,本家决无留难等情。恐口难凭,特立存字交与雷边执存为据。”由于雷边向徐边买进“上堰头山”与徐家向水永泉受买的四土名归于一契,故由徐家执存正契及上手老契,但徐家允诺“随时提出照证”。这则“山契存字”与其他“卖山契”具有同等效力,足以取代此次交易徐观发需出具给雷边的“正契”。
山地交易过程中,要求出具“卖山收字”、“山契存字”等,除了体现契约文书本身的凭证价值,也反映了“畲客不读书而偏知书”(民国版《松阳县志》卷六《风土·畲客风俗》)的秉性。
1.2 丽水畲族民间多“卖山及树契”。丽水山区林业资源丰富,当地人卖山时常将山上所种树木一同售卖。通过对丽水畲族民间山契的系统解读,发现卖山契绝大多数属于“山树合卖契”。例如,道光十二年(1832年)丽水《蓝仁聪卖山地契》载“自情愿将自栽桐树并自开之地……凭中立契出卖与弟边为业……其地、树任凭仁有弟自行管业”。
卖契有“卖皮”、“卖骨”之分,笔者认为,若将“山皮”理解为山场等物权的“表面附属物”或“后期栽种物”,那么,“山骨”就是“山场”本身。丽水畲族民间山契中的“山树合卖”现象,强调了山场与林木密不可分,采用“合卖”方式,无疑是“连皮带骨”售卖的最好注脚。
这种“山树合卖”契约制度,与我国西南部广西、贵州、湖南山区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种树还山”契约制度有很大不同。因为,桂黔湘“种树还山”制度要求山丁每年缴纳部分实物地租,并为山主种满树木,在树木刚刚长大就需交还山主,而且限制栽种茶桐杉木等长期有收获的树木,[2]带有一定的“剥削性”、“强制性”。丽水畲族民间卖山契中常有“愿卖愿断,如藤割断”等语,山主将山场卖出之后,不仅“无找无赎”,而且任从买主“执契管业”,至于栽种何种树木,从来不作限制,既体现了契约制度的平等性,也反映了丽水畲汉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
2 讨山契:真实再现畲族先民的艰苦岁月
讨山契,俗名“讨山劄”,是丽水畲族民间山契中数量较多的一类,但在国内其他地方并不多见。讨山契通常载明所讨山场坐落、讨来用途等项。
2.1 讨山契的成因。由于畲族先民并非丽水原住民,加之经济实力有限,在无力购买山场的情况下,只好向汉人或已有一定积累的其他畲民讨取、承租山场。毕竟,讨山费用比买山费用要少得多。
例如,光绪十五年(1889年)丽水《雷林森讨山劄》讨山铜钱800文,而同时期光绪四年(1878年)丽水朱良海出具给雷云福的《朱良海卖山契》买山铜钱10000文。虽然无法准确比较山场面积,但一定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