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剖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剖析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剖析   摘 要:中国古代书院对教育、政治乃至经济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从教育史学的角度来探析古代书院的历史沿革,研究其性质、产生的原因,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书院;发展;探析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2-024-03      中国古代书院产生于唐代,经过宋元的发展和明清的蓬勃,消逝于清末科举改制的浪潮中。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末以后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授课、管理等教育模式,古代书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延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古代书院的历史沿革   (一)唐代书院   “书院”一名,始见于唐玄宗前期的“丽正殿书院”。但唐朝初年书院并不具有教学功能的学校性质。开元年间的丽正书院,集合全国众多学者以收集、校勘及整理各种图书典籍,撰修国史时政,奏献筹策和举荐治世良才而闻名天下,成为融藏书、研究为一体的全国最早、最大的一所官办书院。[1]这是一个校书机构,由“学土”们将隋唐中央藏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整理,又称“四库”、整理完毕,号为“丽正书”,有一部副产品名为《四录》的目录学著作。参加的学士最多时有20人,但没有学生。当时书院的主要职责不是以讲学为主。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下诏改丽正书院为集贤书院。《旧唐书#8226;玄宗纪》:开元十三年“夏四月丁已,改集仙殿为集贤殿,丽正殿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仍只有学士,没有学生。[2]《唐六典》中记载:“开元十三年,改集贤殿修书所为集贤殿书院。……集贤院学士,掌刊辑古今之经籍,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3]通过文献记载可以发现,此时书院的主要作用还是对古今经典论集进行编辑,同时向朝廷推举贤才。所以,当时的书院虽然具有授徒讲学等活动,但没有形成系统的规章制度,但已标志着书院的起源。   (二)宋代书院   到了宋代,书院的发展进入了飞跃时期。宋朝初年,由于朝廷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兴办学校,但为了满足广大士子对读书的需求,一批由私人自费创办并得到朝廷支持的书院便产生了。书院开始履行官学的职责,民间资本注入到书院的兴办中来,各地兴办书院的热情高涨,使书院制度逐步完善。   两宋书院总数达到515所,其中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等等。[4]而其背后的主持人或兴办者,如朱熹、李宽、李世真则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拟订《白鹿洞书院条规》,勉劝学生、专心求学,提高了书院的威信,扩大了书院的影响。而书院取代官学成为当时的主要教育机构。   (三)元代书院   元朝时期,书院在曲折中持续前进,书院数量为143所,其主要功能为完成汉化,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北方地区的书院也发展起来,最显著的书院是太极书院,是当时行中书省的杨惟中在京师建立的。此后,官学化的倾向在书院的发展中显现出来,使书院的发展添加了新的影响因素。   (四)明代书院   明朝初年,朝廷大力提倡科举考试,将社会上的人才网罗起来集中学习官学。在对待书院的态度上,不禁止,但也不予提倡。从洪武至宪宗成化初年(公元1368―1468年)的一百年间,书院发展的速度很缓慢。其中宋代最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此时也已无人修茸,荒凉满目,草木丛生。   但自成化后,书院得发展开始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书院趋于兴盛。明代所建书院1200余所,仅嘉靖年间所修书院就占1/3以上。这与王守仁、湛若水等理学大师的讲学活动有密切关系。[5]王守仁作为朝廷的重臣,又是著名的学者。他积极倡导书院的发展,同时还在著名的贵阳书院、龙冈书院讲学长达二十多年。另一位理学大师湛若水对明代书院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史称他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祭白沙(即陈献章,明代著名儒家学者),从游者殆遍天下。[6]   到了明朝末年,影响最大的书院是东林书院。东林书院座落与江苏无锡城东南向,因宋朝理学家杨文靖(号龟山)曾讲学于此处而得名,所以东林书院也称龟山书院。东林书院不仅是当时的政治活动和学术交流中心,也是教育和思想舆论的场所。书院师生对朝政的黑暗面加以讥讽,对当朝官员进行裁量,反对朝廷提出的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因而遭到当朝者极大的不满,导致毁废书院的事件大量发生。在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和十七年(公元1538年),朝廷以“广收无赖、倡其邪学、聚生徒、建书院、供亿科扰”的理由销毁书院;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太守张居正又以“摇撼朝廷、空谈度生、群聚党徒”的理由对书院加以禁毁;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太监魏忠贤以“拆毁天下书院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