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浮空结构可行性-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绪论 图1.6气承式充气膜结构 r王一 图l一7气囊式充气膜结构 历史上最早提出充气建筑的设想是英国工程师兰切斯特,他设想把充气原 理运用到建筑中,提出了用鼓风机向膜布内充气,用来作为野战医院的建议, 并且在1918年申请了专利。由于当时技术不发达,受诸多条件限制,这个提议 在当时只能成为一种设想,并没有付诸实施[9】。 1946年,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充气膜结构——球形多谱勒雷达穹项 Radome),如图1.8,设计者是美国人WalterBird。该充气膜穹顶直 (Doppler 径15m,矢高18.3m,经过风洞与暴晒试验,材料和结构都经受住了考验,试 验结果也证明直径为15m的圆穹项在240km/h的风力下只需70mm的水柱的气 压即能维持稳定【9】【10】。该结构的成功使用使相隔了28年的设想成为了现实。 图1.8多普勒雷达穹项 第一章绪论 1950~1970年间,大量类似多普勒雷达穹顶的建筑相继在美国、德国建造, 最大直径达到了60m。1957年Waker B砌又将自家的游泳池罩在一个充气膜 结构中,并在美国的杂志上做了详细的介绍,从而使充气膜结构被世人知晓。 这种类型的充气膜安装迅速,直径50m左右的穹顶仅用3~4小时完成,可重复 安装应用,并且只需较低的价格便可以覆盖很大的面积,但这种结构形式也有 缺点,如矢高太大,不适宜一般建筑,特别是大跨结构【10】。 1967、1972年先后在西德和荷兰举行了两次国际充气膜结构会议,这两次 会议的召开更加有利的推动了充气膜结构的发展【101。随后各式各样的充气膜结 构如雨后春笋般的在世界各地出现,关于充气建筑的科研和生产在许多国家都 N.Dem出版了 有了较大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1972年,Roger 《充气建筑原理》一书,在这本书中,作者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充气建筑的历史 发展及基本原理。1977年Thomas Herzog出版了《充气结构》一书,该书详细 地叙述T--十世纪七十年代充气建筑的发展、技术及计纠11】【12】。 1970年在日本大阪万国博览会上,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意义的大型的充气 膜结构。由于日本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且博览会会址大多是软土地基,因此 展馆适于采用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拆卸方便且形态各异的膜结 构作为临时展馆。这次博览会把充气膜结构系统地推向了世界,是膜结构发展 史上的里程碑,具有重大意义,建筑结构逐渐开始了由刚性结构向柔性结构的 转变。博览会上,其中一个代表性建筑是由川口卫和村田丰设计的富士集团馆, 如图1.9,此馆总建筑面积3773mz,平面形状为圆形,平面长度50m,最高高 度3lm,中央高度25m,由截面直径为4m、长度为73m的16个香肠形状充气 拱券所覆盖,实现了净空很高的开放型的内部空间。此外,充气拱与马鞍形的 独特外观相结合,使该馆得到了好评。在构造上,该场馆每隔4m间距配置一 条用帆布制作的宽为50cm的横带,将密排的拱券连接成一体,成功地赋予其 空间效应【13][14】。 在这次博览会上,另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充气膜建筑是美国馆,如图1.10, 此馆总建筑面积7991m2,平面呈椭圆形,长边142.0m,短边83.5m,屋顶高度 6.5m,采用斜向交叉(夹角60。)布置的32根稳定钢丝绳加劲,矢高只有6.1m, 实现了低轮廓小矢高气承式膜穹顶,平时使用时内压保持为265Pa。由于矢高 比较小,所以充气膜屋顶经常处于风载下的负压领域之内,但是也容易发生积 雪现象,为应付这一现象,在雪荷载作用下,需提高内压至620Pa,这样就可 3】【l 以有效的抵御雪荷载【l 41。 第一章绪论 图1-9大阪世博会富士馆 图1.10大阪世博会美国馆

文档评论(0)

bc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