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沿线历年水质变化剖析.docVIP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沿线历年水质变化剖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沿线历年水质变化剖析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沿线历年水质变化剖析   摘要:结合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治污历程,以规划水平年2000年为基准,以2000年-2013年第一季度为时间轴,按照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两项主要指标,对东线黄河以南段历年水质变化情况进行了年际、年内和沿程分析,并选取典型断面进行了剖析。结果显示,东线10年治污取得了显著成效,沿线水质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改善特点,2012年11月,东线黄河以南段各控制断面水质均达到规划治理目标要求,并趋于稳定,为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成效;水质变化   中图分类号:X824;TV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4)01-0059-06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是在现有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河道基础上扩挖和延伸,与沿线河流平交,并利用沿线湖泊作调蓄,水质好坏关系工程成败。工程于2002年12月27日率先开工建设。自规划论证和工程建设过程中,东线沿线水质及治污工作备受关注。治污之初,有关专家及学者对东线干线水质前景、风险进行了分析和预测[1-2];实施过程中,又对江苏、山东治污形势进行了研判[3-5]。   笔者在收集整理东线苏鲁两省有关部门10年水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氨氮两项主要指标,对沿线水质历年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反映东线10年水质变化过程,揭示10年治污历程,为其他重点流域治污工作提供借鉴。由于东线一期工程黄河以北段采取工程立交方式,故本文分析的重点为东线黄河以南段。   1 治污背景分析   根据《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6] ,2000年东线黄河以南段36个控制断面(见表1)中,仅有1个断面水质达到规划目标要求,达标率为2.8%。除江苏省老汴河临淮乡断面水质达标外,有5个断面水质为Ⅳ类,其他断面水质均为V类或劣V类。骆马湖以南段水质优于骆马湖以北段。入南四湖山东省各控制断面均污染严重,其中洸府河东石佛、城郭河群乐桥、老运河济宁段西石佛断面水质超标最为突出,CODMn超标倍数分别为29.5、23.5、12.7倍;氨氮超标倍数分别达到149、47.9、77.5倍。可见,东线治污的重点在山东,难点在南四湖。   规划要求,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前沿线水质必须达到规划治理要求,按照CODMn和氨氮两项主要指标评价,黄河以南36个控制断面中,31个断面水质需达到Ⅲ类;山东省东渔河西姚、西支河北外环桥等5个断面水质需达到Ⅳ类,输水干线水质达到Ⅲ类。治理难度之大,被一些专家称为“流域治污第一难”。   2 治污成效分析   以规划水平年2000年为基准,以2000年-2013年枯水期第一季度为时间轴,结合治污历程,按年际、年内,沿程对沿线历年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2.1 历年水质变化   通过对东线黄河以南段历年水质变化分析(图1),可以看出,沿线水质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改善特点。   2.1.1 规划实施、治污启动阶段   “十五”期间(2003年-2005年),围绕控制单元治污实施方案的制定,结合“十五”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的实施,沿线实施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的点源污染治理。针对沿线结构性污染特征,山东省率先关闭5万t以下、江苏省关闭3.4万t以下造纸企业化学制浆生产线,淘汰了1万t以下酒精和淀粉生产线[7]。从图1可以看出,两省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沿线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2005年,沿线已按规划建成治污项目83项,其中新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28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63万t;黄河以南段实测的35个断面中(赵王河杨庄闸断面常年断流,下同),有15个断面水质达到规划目标,达标率为42.9%[7]。   2.1.2 防控体系建立、治污措施全面展开阶段   “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治污工作全面展开,治污项目加快建设(见图2),规划确定的“治、截、导、用、整”一体化的治污体系[6]基本建立。两省以控制单元治污实施方案[8-9]为抓手,加快实施工业结构调整、工业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流域综合整治(主要为人工湿地)和截污导流等五大类项目,沿线水质持续得到改善。   其中,2006年-2008年,沿线重点实施了工业治理再提高和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项目建设,点源治理成效进一步得到巩固,沿线水质在进一步改善的同时基本趋于稳定,达标率保持在60%左右(见图1)。2009年-2010年,截污导流项目(中水截蓄导用项目)和人工湿地项目全面实施,治污体系综合功效日渐显现,沿线水质进一步提升。2010年,控制单元治污方案确定的426项全部开工,已建成404项,建成率为94.8%,在建项目均为人工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