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消费者行为分析解析:产品推广的成功基石.doc

消费者行为分析解析:产品推广的成功基石.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消费者行为分析解析:产品推广的成功基石

 面对五湖四海、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消费习惯的男女老少,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一个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手段?   面对优势各异的电视、报纸、网络、广播、杂志、户外平面、自制媒体等众多传播媒介,我们该如何取舍?如何组合这些媒体资源?   这两个问题是采用传统营销模式的企业推广一个新产品必须首先解决的核心问题,但在我们的营销实践中,又有多少企业真正重视并正确地处理好了这些核心问题呢?   雨东任职过的五家医药保健品企业,无论是闻名全国的保健品龙头企业、还是在区域市场曾经风光过的中小企业,甚至包括雨东接触过的数十家知名广告公司,都没有谁真正重视过这些问题。虽然,有些广告公司在机械化的营销模式分析中也曾经用到了消费者行为分析,但也仅仅是作为广告创意的依据或者用来支持他们的某一个营销观点,并没有真正将“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结论”用于制定整合营销方案和营销活动的全过程。   在佐证“大多数营销企业没有真正重视消费者行为分析”这个观点前,我们结合某保健品龙头企业一款中老年保健品的成功案例来谈谈“如何运用消费者行为分析来选择销售渠道和销售手段?如何运用消费者行为分析来制订一个产品的媒介策略?   案例一、在江苏南部的大部分城乡市场,打开电视机——央视、卫视、市台、县台甚至镇级电视台是某龙头保健品的广告;走出家门——小区的宣传栏有该品牌的保健知识或公益广告;来到街上——公交站牌是该品牌的大面积平面广告;走进公交车内——车上的公交移动TV反复播放该品牌的广告;乘车来到该区(镇)最繁华的超市——超市的正门上方或橱窗是该品牌的大面积平面广告;走进这家当地数一数二的超市的保健品区——每个顾客眼球躲不过的是堆头或端架位置大面积摆放的该品牌的主推产品(虽然,部分超市并没有该品牌的促销员)。   在这样立体交叉的传播手段的组合攻势下,又有多少城乡居民能躲过它的品牌传播攻势。也许有人会问,这个超市没有促销员,他们还花5000元、6000元一年占据一个堆头或一组端架,有什么意义?能带来多少销售?   表面上看,这样的堆头、端架不能产生直接的销售,但是,这个堆头、陈列是该品牌整合传播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试想,一个中老年居民从家里看电视、出门、坐车、进超市,第一眼看到的都是“脑白金、富硒康”,到了要买保健品的时候(自用、中秋国庆、春节),他们首先想到的会是其他牌子的保健品吗?   假如,“电视、公交站牌、公交TV、超市户外平面、超市堆头端架”的立体传播组合里少了超市内的堆头、端架,而进超市在保健品区第一眼看到的却是“猪黑黑、穷东东”,电视、公交站牌、公交TV、户外平面的投入岂不是要大打折扣?这些堆头、端架如果让第三家抢去,再抢上一部分公交TV、卖场TV、户外平面的组合资源,岂不是放虎归山,形成三足鼎立?   显然,“脑白金、富硒康”在这些超市里购买的不是简单的产品陈列位,而是品牌传播、产品展示的广告位!5000元、6000元一年,让这个区、镇上的一万甚至十几万人一年无数次看到他们的产品,核心销售终端的广告千人成本才五、六百元甚至五、六十元,只要有10%的人无数次看到这些产品展示,加上其他传播手段的攻势,每人每年购买2盒产品,他们在这个核心终端就能实现20多万元甚至200多万元的销售。   案例二、深圳一家以终端拦截模式为主、广告为辅的企业的惨痛教训(许多操作过终端拦截模式的企业都有这样的经历):在2004年以前,终端的费用很低,部分重点终端销量大、企业毛利高、促销员收入高、绝对费用金额高(相对费用并不高)。2004下半年开始,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终端在和企业的博弈中地位不断提升,形成垄断,重点终端的销量平稳,不降不增,但终端费用却水涨船高。年终财务分析,老板、财务经理多方核算,发现3000名促销员的工资、提成占了市场推广费用的最大一块。老板、财务经理一拍脑袋:如果将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促销员工资降500元,1000名促销员(销量居前的优秀促销员)每月就可以节省50万元,一年就能增加利润600万元。于是,经过测算,他们修改(降低)了提成标准。结果,执行两个月后,1000名优秀促销员有一半以上跳槽到了其他的企业,继续在同一终端销售别人的产品。新补上的促销员在终端没有基础(熟悉环境、终端内部员工的关系、先入为主的霸气),销量剧减,最后因为销量少、费用不变、经营亏损而不得不退出该终端。   为了增加600万元利润而调整的结果,不仅500名优秀促销员成了同一终端里的对手,每月销量减少了250万元,还赔上了一笔终端费用。后来,在一位副总的建议下,这家企业用电视广告来弥补优秀促销员跳槽的损失也无济于事。   为什么重点终端的促销员缺失后,强大的电视广告攻势也不能弥补促销员空缺造成的销量损失呢?这里就涉及到消费者的行为分析。   1、消费者到终端购买产品会受哪些因素影

文档评论(0)

lau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